文档介绍:关于登革热诊疗指南
第1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DEV属虫媒病毒B组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或畏寒,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多数为弛张热型,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第11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2)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 如头痛、眼眶痛,腰背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特征性皮疹为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红色海洋中的岛屿(又称皮岛)。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第12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注射部位有瘀点。
(5)其他症状和体征 面部潮红,咽喉炎,咳嗽,皮肤过敏,味觉紊乱等。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恢复期少数患者出现抑郁等。
第13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可称为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第14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四)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分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
:高热,出血现象,常伴有肝肿大,循环衰竭。决定DHF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浆外渗(与登革热的鉴别点),表现为血细胞比容增加,浆液渗漏及低蛋白血症等。
:WHO依据DHF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第三,四级为DSS,第一,二级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表现,此点可与登革热鉴别。本分级方法适用于成人和儿童。
第15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1级: 发热伴不典型症状,只有束臂试验阳性,和或青肿,挫伤等
2级: 1级的表现加上出血,包括皮肤其它部位出血。
3级: 循环衰竭表现,脉搏细数,血压降低,低血压,烦躁和皮肤湿冷。
4级: 血压和脉搏测不出,进展性休克
第16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在地方性流行高发地区,1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后通常表现为DHF。儿童DHF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并伴随面色潮红及其它登革热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肌痛、腰痛等。有些病例出现咽喉痛,咽充血,轻度结膜充血,上腹部不适,常常有肝肿大及触痛等。体温常常高39度,持续2~7天,婴儿会发生惊厥。
第17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DHF最常见的出血倾向是束臂试验阳性,容量挫伤和静脉穿剌点出血。在疾病早期发热阶段,多数病例出现散在的瘀点,多见于四肢,腋窝和软腭。少数有鼻衄、咯血,消化道出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第18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病情的极期常发生在发热阶段的末期,伴随体温快速下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循环紊乱。少数病例这些变化很轻或呈一过性,如能早期及时诊断并给予补液治疗,许多病人能自行恢复。多数血浆外渗严重的病人,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休克很快发生。
第19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二
在病程的第3~7天,体温下降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瘀点,瘀斑,发绀,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20mmHg),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可有烦燥、昏睡、昏迷等症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