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曹洞宗简介》曹洞宗之禅法思想(戒毓法师).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曹洞宗简介》曹洞宗之禅法思想(戒毓法师).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1/30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曹洞宗简介》曹洞宗之禅法思想(戒毓法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曹洞宗简介》曹洞宗之禅法思想(戒毓法师)在禅门五家中,曹洞宗是仅次于临济宗的流传范围和影响的宗派。其宗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取曹溪六祖慧能及六世孙洞山良价之名为曹洞;二是以洞山良价和其弟子曹山本寂之名,为了读音方便,次序作颠倒为曹洞宗。如《祖庭事苑》卷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犹慧远即慧持之的兄但言持远而不言远持,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1]依以上引文的说法,曹洞宗是由洞山良介(807-869)和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二人而开展的禅派,名为曹洞宗。叫曹洞宗的原因,上文也说的很清楚,叫曹洞宗比叫洞曹宗更加顺口,如两晋时的慧远(334—416)和慧持(337—412)兄弟并称,大家称持远而不称远持,是便于好称呼,没有别的意义在里头。因为此宗虽奉洞山良价为初祖,但其禅法盛行于世而是在其弟子本寂的时代,故称曹洞宗。也有人说曹洞宗之名和慧能在曹溪弘法有关系上的说法,《祖庭事苑》批判认为他们没有考虑到世袭来历的远近,是妄加附会牵强的。清代性统所编《五宗宗旨纂要》卷中说:“盖洞山之宗,因曹山而显,故名曹洞宗。立此一宗,自洞山为之始也。”[2]由上而知,曹洞宗的禅法源于洞山良价,而盛行于曹山本寂而形成自己特色禅法思想的一个禅派,历史上把这一派称为曹洞宗。此宗特别重视真如本体和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从理事交涉的关系中提取出“君臣五位”说,用偏正回互的理论阐述其体用关系、理事关系,以表达曹洞宗“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的世界观。宗风温厚,历来有“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之誉,与同时代盛行的临济宗风大异其趣。关于曹洞之宗名,在这里多说几句。在离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生活不久法眼文益(890—971)的《宗门十规论》中对比他当时要早的南宗的几个宗派禅法进行分析时说:“曹洞则敲唱为用,临(原书做“林”)济则互换为机,韶阳(云门)则涵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3]这里的“曹洞”一词出现,可以看出曹洞一名出现的比较早,也显现出曹山及其弟子对他们一派禅法在当时影响。但是曹山本寂一脉法系传到第三代后就没有传人,而曹洞宗真正流传到今天的,是洞山良价的另一个大弟子云居道膺法嗣。因此就曹洞的宗名上,当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晚年在江西云居山曾提起此事,认为曹洞宗的宗名,今天当叫洞云宗,[4]比较贴切。这也许是虚云老和尚中兴云居山时,一时之感慨吧!在历史的长河中,曹洞宗的禅法能延续到今天,是由其原因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派的禅法思想和门厅施设是值得今人研究和学****曹洞宗的历史人物传记方面,我的导师杨曾文教授做的非常详细和全面,本文暂不对他们的传记进行阐述,下文就对曹洞宗的禅法思想和门庭施设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传记部分可参考杨曾文教授的《唐五代禅宗史》。[5]一、曹洞宗的文献对曹洞宗的禅法思想和门庭施设的研读,我们可以借助以下的文献来掌握。但是关于此宗的文献,历来都有编撰,汇集整理都比较丰富。根据文献的编汇年代早晚,下文分为三个时期对曹洞宗语录禅法的文献进行阐述。首先,法眼文益的《宗门十规论》简单的评介,是今天研究曹洞宗禅法十分珍贵的资料,年代离曹山的生活最近。《祖堂集》卷六和卷八、《宋高僧传》卷十二、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卷十七等,成书都在北宋,离洞山和曹山的年代相差较近,可信度比较大。后来的语录和传记很多都是根据以上的资料编撰而来的,若要研究和探察曹洞宗的禅法思想,这些文献相对而言,能让我们比较客观的对曹洞禅法的考察。其次,《五灯会元》卷十三、《禅林僧宝传》、《碧岩录》、《宗门统要续集》、《无门关》、《联灯会要》、《五家正宗赞》、《禅门诸祖偈颂》、《人天眼目》这些文献皆有对曹洞禅法和门庭施设进行介绍,成书都在北宋末和南宋之间的文献,也是我们研究曹洞禅法珍贵的资料。在《禅林僧宝传》中介绍的良价授于本寂的《宝境三昧》、《五位君臣偈》、《君臣五位显诀》、《三种参漏》等,是“先云岩所付”。然而在《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成书较早的文献中,无论是良价、本寂二人的传记乃至其他们弟子的传记中,虽有运用“君臣”、“主客”、“功勋”等词汇的笼统说法,但都是没有从整体上提到这几种的著述全面和详尽。因此可以说在良价和本寂及其弟子一代的曹洞宗法脉中,《宝境三昧》、《五位君臣偈》、《君臣五位显诀》、《三种参漏》即使存在,也不流行,应该是进入北宋中后期以后慢慢开始流传起来的,可能是和当时禅宗崇善文字禅的风有气密切相关。到底这些著述那些是良价、本寂之间传下来的,那些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再传的弟子增加的,现在是难于完全加以确定的。第三,主要是明清时期所编撰的文献。《指月录》、《五家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在末后的〈重编〉中,再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