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晚清论文:论晚清志士之诗.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晚清论文:论晚清志士之诗.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2/2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晚清论文:论晚清志士之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晚清论文:论晚清志士之诗晚清论文:论晚清志士之诗摘要:晚清初期的经世派、中后期的维新派以及后期的革命派是相对集中的三个志士群体。从这三个志士群体留下的诗作看,他们有着激昂慷慨的用世之心,渴望挽救民族危机,但却屡遭清朝统治者的排斥、压制甚至迫害。他们的诗歌是愤激发奋之作,具有强烈的济时经世特征。这些志士之诗中的主流思想,从一个侧面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动员作用。关键词:晚清;志士之诗;近代诗风;反帝反封建;思想动员一满清王朝延亘到道、咸之世由盛而衰,外有列强之窥伺,内则有朋党之叠起。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晚清士人“本其所学,一发于诗,而诗之内质外形,皆随时代心境而生变化”?。“这种新变可分为流向不同而影响于近代诗史的两股诗潮。大致而言,一则为取径于宋人的‘学人之诗’,一则为倡导‘志士之诗’的爱国诗潮。”?就时代风气来说,志士之诗更能代表晚清诗坛发展的方向,并贯穿着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奋斗历程的始终。若深入考察,志士之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明确主体身份的最早可以上溯到屈原的《离骚》:(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尽心致力于楚国的富强,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于是“发愤以抒情”?,将其“劳苦倦极”、“疾痛惨怛”的内心情绪一发为诗。屈原以后,凡在社会乱离或朝代崩摧的时代背景下,都会出现仁人志士抒发其忧国悯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慨之情的著名诗篇。刘琨、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夏完淳等人的诗歌都是典型的志士之诗;建安时期的诗人、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人、北宋末的南渡诗人、宋末元初时的诗人乃至清初明朝遗民诗人中,均有不少翘首高歌者,从而汇成了特定时代的志士诗人群体。历代仁人志士的著名诗作,均产生于大同小异的时代背景中——“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忿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他们“思乾坤之变,知古今之宜,观万物之理,备四时之气,其心未尝一日忘天下而其身不能信于用也,其情未尝一日忤天下而其遇不能安而处也,其幽忧隐忍慷慨俯仰发为咏歌”?。由此可见,历代志士之诗均为愤激发奋之作,充分体现出“物不平则鸣”的特点。晚清之世,大清政府懦弱无能,西方列强嚣张跋扈,国土惨遭蹂躏,人们罹乱悲苦。面对这种喧嚣乱离、风云突变的时代,广大仁人志士与民胞之心被强烈激发出来,皆欲济时救危,挽狂澜于未倒。从鸦片战争起到民国政府建立这一历史阶段考察,早期的经世派、中后期的维新派以及后期的革命派是晚清仁人志士相对集中的三个政治性群体。他们“睹海宇之骚然,伤公私之耗竭,亲见覆军杀将之惨,民生流离斩艾剥割之状”?,“皆慷慨激厉,其志业才气,欲凌轹一时矣”?;他们心忧天下,欲以身报国,挽狂澜于未倒,却报国无门,屡遭统治者的排斥、压制甚至迫害。他们所学未施,乃尽发诸吟咏”,故“其诗之烦冤沈痛,必数倍于畴昔”(《孔宥函诗叙》)。鸦片战争时期,大清赫赫天朝上国的根基遭到外敌的猛烈冲击而动摇。当此之时,“忧时之彦,恒致意经世有用之学,思为国家致太平”。他们“衔恩持死力,力尽死何辞”,希望直接参与这场战争,去决策幄幕,出谋划策,杀敌立功,却无法得到一试身手的机会。统治者嫉才弃才,“英雄效死偏无地,上相筹边别有才”?;他们空负报国之志,却只能“以其穷愁慷慨牢落古今之意,发为诗歌”(《张亨甫传》)。维新志士所遭受的摧残恰如黄遵宪所言:“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案尽翻。”残存者“尽瘁国情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梁启超《自励》)。面对国民沉疴之深重,保守势力之顽固,他们慨叹空负韬略,壮志难酬:“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读陆放翁集》);“穷途竟何世,馀事且诗人”(黄遵宪《支离》)。革命志士则更是遭到了满清政府的惨酷***。对于统治者的***威,他们抗争到底,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表现出大义凛然、为国献身的精神——“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章太炎《狱中赠邹容》)。他们的诗歌实是“既壹郁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11)而创作出来的。二晚清志士面对内忧外患交相侵逼的时局,不屑于“春夜伤心坐画屏”(12)。他们中的一些人时常“相对新亭空洒泪”(孙义钧《读史杂感》),无奈地悲叹现实,徒然嗟老悲穷,另一些人则积极地应对时局,敢为天下先,欲为天下师,以医国手自期,“抵掌当世务,时时摩蒯缑”(黄遵宪《题樵野太运甓斋话别图》),“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13)。他们“少负经世志”(《清史稿管同传》),“初志岂诗人”(14),认为作诗并不是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