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晚清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晚清史论文.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3/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晚清史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洋洋西水淼淼东渐——试论晚清至民国初期学堂乐歌的兴起摘要:西洋音乐文化的大规模传入,使中国传统音乐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设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渐兴起,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生根发芽,为后来音乐文化的普及及群众歌曲形式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所收获。关键词:清末民初;西洋音乐文化;学堂乐歌;产生;内容;影响;思考西洋音乐文化的大规模传入,使中国传统音乐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学堂乐歌登上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舞台。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在积极倡导“废科举”“兴学堂”学****西方科学文明的口号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主张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改良派文人仍极力提倡在学校中设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不少文章强调学校设乐歌课在思想启蒙中的作用,希望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树立“救亡图存”的立国大志。清末,中国向国外,特别是向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这些早期的“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这方面的知识,如萧友梅、李叔同、曾志民等人,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他们组织了音乐社团(如梁启超等人在东京、横滨的大同大学所办的“大同音乐会”和1902年沈心工、曾志民在东京留日学生中举办的“音乐讲****会”等)进行音乐、戏剧的学****和演出并举办讲授西乐的“音乐讲****会”,同时自发地把一些日本和欧美所流行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以推广新乐。1902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在新学堂中设置乐歌课予以认可,新式学堂纷纷建立,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同时,各种撰译、编印介绍西洋音乐和新歌曲的书谱刊物陆续刊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学校课堂上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本应该是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但由于晚清时期的特殊国情,它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自觉担负起了唤醒民众的使命,希望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时给予了无比的热情,各阶层根据不同的目的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学堂乐歌,内容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是当时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作品有《何日醒》、《中国男儿》、《哀祖国》、《祖国歌》等,作品的名字大多就概括了乐歌的主要内容,感情色彩非常鲜明。2、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作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朱云望作词的《美哉中华》。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内容上也是对革命意义的讴歌和颂扬。3、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