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论哈尼族的习俗.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哈尼族的习俗.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哈尼族的习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哈尼族的****俗论元江哈尼族的****俗李晓艳玉溪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09级元江班学号:0915084【摘要】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并形成了反映哈尼族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的风俗****惯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庆****俗。【关键词】元江哈尼族****俗元江哈尼族是生活在元江的西南岸,哀牢山东北麓,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代代繁衍,辛勤劳作,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创造着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俗即风俗****惯。风俗****惯是每一个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重要的(1)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风俗****惯是每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民族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等方面特定的风尚和****惯。哈尼族“苦扎扎”节祭献天神的磨秋桩;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这些旨在增强内聚力,本民族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俗等,反映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一、哈尼族传统的农业互助****俗哈尼族居住的山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他们擅长山区种稻,把一座座土山改造成直达天际的“梯田”。但耕作粗放,单产量较低。普遍种植玉米、小麦、豆类、荞子等杂粮;并种植经济作物茶叶、花生等。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形成了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和传统的互助****俗。1、“牛亲家”1哈尼族与傣族之间有结成“牛亲家”的****俗。居住在元江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宰杀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2、“阿纠纠”哈尼族的另一种农家互助****俗是“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