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发展变化中的韶山农业按照中央、省、市对农业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市农业立足市情,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努力打造具有韶山特色的韶山农业。一、过去工作的回顾(一)粮食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和人工工资持续上扬,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关于稳定粮食生产的文件,为有效改变粮食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局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1、积极推广新品种及粮油高产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和安全齐穗、机械化耕作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向科技要产量,努力提高单产。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此项目的实施保持和提高了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8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来,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化肥用量减少了25%,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亩均节本增收45元左右。同时改变了农民施肥观念,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保护了环境,保证了耕地的质量。3、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07年以来在我局推广了统防统治技术,累计统防统治面积15万亩以上,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采取统一用药、统一防治,年平均减少病虫防治2次,亩平均节约成本40元,减少农药面污染4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约了生产成本,保护了环境,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农村环境逐步改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的期盼也愈加强烈。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全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局从09年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1、以控制生产环节污染为重点,推广绿色农业生产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增效与农产品质量安全,5年中对4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进行了建设,共安装频振式杀虫灯50盏,推广稻草还田9000亩。2、以生态庭院建设为重点,实施“两整一连通”,优化农民居住环境。5年来,全市完成“两整”3500平方米,建立明渠、暗沟对原有排水管网进行改善、连通,完成示范户管网建设4100米,示范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100%/、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入户率100%。五年中共建成15个公共垃圾收集池、18个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30个农田有机废弃物堆沤池、105套生活污水处理厌氧发酵池系统、130户家庭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经过几年建设,示范村内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了减量化,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减少了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对土壤、水环境的污染,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呈现出“水泥路面村户连,只闻炊香不见烟,户内整洁户外花,靓美环境赛桃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目标。(三)培育新型主体、发展现代农业。1、积极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大力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引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至2013年全市流转土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10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达8个。2、积极发展景观农业。为让人们在感受伟人文化的同时尽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