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关于李鸿章与孙中山.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李鸿章与孙中山.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李鸿章与孙中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李鸿章与孙中山李鸿章的不平正如余秋雨先生说过:“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我对李鸿章的看法也便如此,只知道他卖官鬻爵、只知道他的北洋水师在甲午一战中全军覆没,只知道他签订了《马关条约》、1900年的《辛丑条约》,以为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李鸿章有莫大的关系。“历史和小姑娘一样都爱打扮”,我们看到的历史只是历史书的二维的平面图而已,而我却对此深信不疑。直到后来对见识渐渐的多了,才“对这种情绪慢慢的产生警惕。”。是的,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量级的复杂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有20余年的时间里,他以文华殿大学士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集军事、外交于一身,几乎左右了政局。很多人认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应承担重大责任,是一个误国者。”我却从心里为李鸿章深抱不平。一方面,正如第一流的洋务人才李鸿章的知己郭嵩焘曾说过:李鸿章办洋务“能见其大”。所谓“能见其大”,是指李鸿章能够识时局,知变计,敢于向“祖宗成法”挑战。郭嵩焘在英法给李鸿章写的信,尊称李为“傅相”或“伯相”。在郭嵩焘的眼中,居古相国之位的李鸿章,是中国第一流的洋务人才。”据统计,洋务派先后创办了47个民用企业。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能够正常生产的30个企业合计资本约为3900万银元。而其中李鸿章创办和控制的几个较大企业的资本,约占洋务派民用企业资本总数的44%以上。对于筹建海防一事,李鸿章极为热心。他毫不掩饰地袒露道:“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海防”,建立了当时最大的一支海军——北洋舰队。单此两点来说李鸿章就是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中国社会已是无药可救,单凭一个人或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挽救中国的。李鸿章是一个实干家,他也只能给这个待了几千年的破房子修修补补。“外面拾掇光鲜了,却已顾不得里面了”,他明知卖官鬻爵会遭世人唾骂,却也不得不为当时中国紧缺的经济找上一些银子;他明知道签定《马关条约》会被后人骂为卖国贼,却不得不去日本签下这城下之约,虽为城下,却仍要力求少出一分;当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他又不得不带病入京,面对联军的漫天要价回之以痛责,试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皇上、皇太后都被迫流浪,做为一个臣子又能怎么样呢?明知不可为,却为之。把所有的责难与唾骂都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这种济世的情怀与胸襟倒让我想起了被当时的人们骂为“***”,争而食其肉的袁崇焕来了。如果说袁崇焕和李鸿章有错,那他就错在他们妄想以一人之力救一国之难,就错在他们在存在与作为,延缓一个王朝的覆灭。如果这也是一个误国的话,那岳飞甚至诸葛亮不也一样的成了“阻碍历史发展”的历史罪人吗?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剩下了中国?(埃及已经不能算是当年那个古国的传承者了)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认为原因是两个字“中和”。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但是,文化的作用只是影响国民的意识这种抽象的东西,而进而形成的“忠君”“皇权”的意识则整整影响了中国几千万年。也许有些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