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活着》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活着》论文.doc

上传人:dsjy2351 2019/12/8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活着》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解读《活着》***人生张献凤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社会***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他的《活着》用“死亡”这一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人生要如何活着如何不死。透过《活着》,我们得以***到人生的许多问题。“活着”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苦难中找到平衡支点?学会关注自己的生命过程,关注当下的生活。关键词:活着;苦难;人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将人的自身生活体验直接对象化,并且以感性的形式呈现与人面前。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社会***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欣赏者可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状态,即人是怎样活着的。其次,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灵状态,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要表现人也就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对于人生的哲理的感悟,则是欣赏者借助文学对人生进行***的最高层面。每当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哲理时,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或者顿悟在某一时间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再如以前呈“黏着”状态,“纯文学”的“边缘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小说方面出现了“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其中,“先锋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共同之处是注重“叙述”,“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他们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有的并把实验本身直接写进小说中。”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他们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极为关注。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等。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从他不多的作品中,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接触到了一种“真实”的“现实”,有着冷静的叙述和被无限夸大的细部描写。作品《活着》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死亡,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活着”。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品读,从进入故事到体验其中生活再到体会人生意义,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虚拟的人生经历。一、《活着》的文本解读余华一贯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作为纯然旁观者,他对丑恶和暴力纤毫毕见,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否认了人身上出现美好、高尚的可能性。也许与他五年的医生职业生涯有关,也许与他的体验与偏好有关,余华在揭示人性恶方面的确是深刻而近乎残酷。他的作品中有着泛滥的暴力****见的死亡、下意识的原始冲动及荒诞的命运,但我们无法不被一片别样的天空深深吸引,那就是余华于1992年发表的《活着》。这篇具有“闪光质地”的作品,以其明确的非自我重复性及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余华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尺度均有明显转向。《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曾是一个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