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匡超人3.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匡超人3.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9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匡超人3.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匡超人3《匡超人》导学案教学目的: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回忆旧课:《范进中举》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至于小说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3、《儒林外史》的结构: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例如,正文部分首先写的是周进,由周进选录范进,小说转入对范进的描写,又由范进路遇了严监生,接着小说开始对严监生的描写,严监生的遗物给他的哥哥严贡生,小说开始描写严贡生;同样,由范进写到王惠,由王惠写到蘧公孙,由蘧公孙写到娄府二公子;由蘧公孙写到马二先生,由马二先生写到匡超人,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鲁迅评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能紧紧围绕反对科举制度这个主题,让各类人物与事件轮番出场,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4、《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三、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四、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1、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执意送夫人下乡自私蛮横对待家人的态隐瞒婚史,再结夫妻虚荣无耻度置办丧事虚伪无情潘三入狱,恕不探望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怕承担赏罚明之虞误用“先儒”,酿成恬不知耻自夸厚颜无智--笑话,不以为耻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2、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这个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青年的,让学生回顾并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