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弗洛伊德儿童游戏理论弗洛伊德游戏理论及启示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弗洛伊德游戏理论及启示”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的支持!弗洛伊德游戏观点及对学前教育的启示袁娜娜摘要:游戏是弗洛伊德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构成理论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其理论中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并初步探讨了其对学前教育的积极启示:一是促进儿童“自我”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二是疏导儿童的情绪,保持其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关键词:人格构成理论;唯乐原则;强迫重复1游戏理论是对游戏的实质、原因、发生发展和意义系统化的解释。按照理论出现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早期的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现代游戏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社会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等。其中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派中,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学派。[1]虽然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一、弗洛伊德理论概述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并没有成为理论体系,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只占有很少一部分,要了解其游戏观点,就必须从其人格发展理论入手。(一)“本我”、“自我”与“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有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所组成的,处于无意识之中,遵循“唯乐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最高层次和理想的部分,代表着人的理性,是社会规则的内化。而“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意识的2主体结构部分,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着调节平衡矛盾的作用,它努力使“本我”得到满足,但又依照社会规则和客观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调节着“本我”,与之对立,是部分意识的参加者,他的任务是使“本我”与外部世界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某种方式转移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本能冲动。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人格的整体。他们各自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他们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是,人格呈现健康的状态;而当三者关系发生错乱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2](二)“唯乐原则”与“强迫重复”“本我”处于人格构成的最底层,与外部世界不发生联系,所以智慧受到一种愿望的支配,即遵循“唯乐原则”。[3]本我遵循唯乐原则的目的就是消除人的紧张,因此可以说本我的目的是趋乐避苦。虽然唯乐原则是作为性本能的方式长久而固执的存在,但是严格的说,唯乐原则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这种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绝大多数的心理过程就必定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然而,经3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弗洛伊德认为,人心中存在一种强迫重复,其作用超过了唯乐原则。强迫重复是被压抑的东西的力量的重复。在强迫重复的作用下所经历的体验必定会使自我感到不愉快,但是这并不与唯乐原则相冲突,因为对于某个系统来说的不愉快,可能同时对于另一个系统来说就是一种满足。[4]二、由弗洛伊德理论引申的游戏本质通过对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游戏是其关注的重点,虽然他关于游戏的观点并没有成为体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以下观点:(一)满足儿童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调节和平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