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doc

上传人:sssmppp 2019/12/12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摘要】腐败是一个特殊而又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不仅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兴衰成败。许多学者有从法律、政治、社会、伦理、心理、文化道徳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本质、成本一收益和影响,并提出治理腐败的策略。【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寻租;成木一收益从广义上说,腐败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的现象。生活糜烂堕落,思想道德卑下,一味追求私利、私欲,贪图安逸、享受等行为,即便发生在私人领域,也是一种腐败行为;从狭义上说,腐败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的现象。其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是腐败现象最主要、最集中的表现。一、腐败的经济学本质(一)腐败是一种寻租活动寻租是一种“直接非生产性寻利”,也就是人类社会屮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从木质上讲,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利润的再分配活动,它本身并不会新创社会利益,相反却给社会造成了多个方面的资源浪费;其次,寻租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碍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行;还有,寻租还会导致莫他的层次的再寻租。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运作并不一定是完备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因此为政府介入市场提供了可能。但政府介入市场,其结果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收益点,即权力导致的租金,也产生许多的权利资本。政府官员的个人寻租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腐败现象的泛滥。经济学家图洛克、布坎南等把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政府拥有各方面的特权、优惠权和垄断权,寻租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各种公共权力的运用来获取巨额租金。因此,寻租就会出现反复无穷的设租和寻租、再设租和再寻租。(二)腐败缘由信息不对称人们所从事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的竞争是否完全,将会决定个人能否实现腐败效用最大化。如果政治和经济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任何的外部性,意味着市场可以向每个经济主体提供他决策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任何腐败行为的参与人都会立即被社会公众发现。那么若他想从事腐败活动,就必须承担市场全部成木,因为其他人都是从事正当合法活动。在此种情形下,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是一样的,如果腐败贪污被纠察出,就必须承担所有成本,何况即便没查出,也没有额外收益。因此,在完全竞争的、透明的市场下,理性的选择是不从事任何腐败行为,社会上不存在腐败现象,因为此时信息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政治和经济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因为民众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含的契约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即使每个人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也不会得到由此带來的全部收益。由于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谁拥有信息,谁拥有比他人多的信息,谁就拥有比他人更多的资源或财富。但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处于垄断地位的政府及其活动不能被有效地监督。因此,政府及其官员的败徳和腐败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二、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涉及许多领域的制度形象。腐败行为虽然不符合社会理性,但是却是适合个人的“经济理性”。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贝克尔的观点,人类一切行为都蕴含着追求效益最优化和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