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话说李清照+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语文++.doc.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话说李清照+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语文++.doc.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1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话说李清照+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语文++.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易安词”者,称李清照乃婉约词之杰出者,却与东坡词“大江东去”相较,称境界不够开阔,是小女人的词。我以为这话未免失之偏颇。古代女子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难得出门,生活环境就是庭院闺阁周围,多有风花雪月相伴。有几个文墨通畅的小姐、嫔妃、仕女能写出来的诗词自然也离不开闺怨、愁思、爱恨。就算出过几个女强人,像汉之吕后、唐之则天、清之慈禧,她们的兴趣未必在诗词上,强求李清照也来写“大江东去”实在是勉为其难了。通观易安居士半世颠沛的流亡生活,她也不能不“婉约”的,而婉约词未必境界就狭窄。明时杨慎《词品》曰:“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对李清照的评价是中肯的,很有见地的。李清照(1084—1151,),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被苏轼赞为“后四学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之一。母亲也是出身官宦门第的大家闺秀。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受到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看世界更多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庭院宽敞,花满香径,春来观梅,秋归赏菊,出入有小轿,侍候有丫鬟,少女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兼之性格开朗活泼,纵然有一点“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淡淡的愁,与园子外面“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一阵紧似一阵的风声不可同日而语的。北面的女真族对中原虎视眈眈,战争的端倪其实早就显露出来,只是北宋朝廷还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中陶醉。李清照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对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心里也未必清楚,所以她前期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矛盾的、复杂的、莫名其妙的,忽儿喜悦,忽儿惆怅。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几个活泼少女玩得兴起,直到落日黄昏还不想回家。待勾肩搭背上了小船,竟迷迷糊糊把船划到了藕花盛开的湖的深处,急忙掉转船头,争着划呀划呀,那嬉笑声、划桨声,惊起鸥鹭纷飞,不是几只,而是一滩。从鹭鸟扑扑的欢翅中,我们仿佛也听见少女李清照银铃般的笑声。那是逍遥在郊外,全无拘束的生活,确是令人怀念的。另一首《如梦令》写于稍后,但是在闺中,且又是下过一夜的狂风暴雨,于是醒来便问卷帘人海棠花打落没有,没有,但快近落花时节了,只叹息“绿肥红瘦”~从感情上看,两首〈〈如梦令〉,一为兴致盎然,乐观开朗,景美情也美;一为怜香惜玉,心情惆怅,景抑情也抑。〉一个出身书香门第且又情感丰富的小姐,见花落泪,睹物思情,原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奇怪的是深藏闺阁的她前期的词,尤其是那些表现离别相思的题材,竟能把握得如此娴熟,对女性心理、情感的刻画竟能如此真切、细腻~说是生活实践吧,好像两情相悦的时间也不长;说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吧,又怎能描述得如此逼真,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自如而轻盈之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一种相见时易别却难的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缠绵绵的哀哀的心思;并不是男性词人容易体味到的,尽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