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半夏为调和阴阳之要药.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半夏为调和阴阳之要药.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2/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半夏为调和阴阳之要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半夏为调和阴阳之要药《内经》十三方,所用药物大约有三十来味,半夏是其中之一。仲景书中用半夏者共计42次,居第6位。除“出汗”外,凡《本经》述半夏主治,仲景皆有相对应的专方。如治“伤寒寒热”之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治“胸胀咳逆”之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治“头眩”之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咽喉肿痛”之苦酒汤、半夏散及汤;治“肠呜”之半夏泻心汤;“下气”之葛根加半夏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概括言之,半夏乃一调和阴阳之要药,邹润安先生在《本经疏证》中用长达4382字的文言对半夏一药做了精辟的阐释,用他的话说,就是其功“不容殚述”。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内经》所谓“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将半夏用于交通阴阳之最早记载。清代医学家邹润安进一步地阐释说:“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咽喉为群阴之交,阴为阳搏则肿痛。肠鸣者,阳已降而不得入;气逆者,阳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阳加于阴,阴不与阳和。凡此诸证,不必委琐求治,但使阴不拒阳,阳能入阴,阴阳既通,皆可立已。”这就是他认为半夏能治疗以上诸证的根本原理,即在于该药能交通阴阳,“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他说:“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阳能入阴,阴和而饮不停矣。”所以,那种认为半夏能“散结消痞”、“降逆止呕”,还仅是停留在认识的表层,还未看到半夏有交通和调和阴阳的功效。其实,这才是它最值得看重和加以利用的。半夏主和,可润可燥明确提出“半夏主和”这一论点的,是邹润安。他是在对以“大、小”命名的12个方剂的阐释中提出来的。他先解释了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建中汤和大、小半夏汤,何以分别以大、小命名的由来,即“夫青龙,兴云致雨者也;陷胸,摧坚搜伏者也;承气,以阴配阳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则当大任者为大,当小任者为小。惟柴胡与半夏则以药命名。以药命名,则柴胡主疏,主疏则疏之大者为大,疏之小者为小;半夏主和,主和则和之大者为大,和之小者为小。”其中“半夏主和”的见解多么独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邹润安对于大、小半夏汤的比较,从治证、病机,以及半夏所发挥的作用上,都作了深入的剖折。他说:“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裕;大半夏汤是沃泽不毛而肥饶之,使生气得钟。”因为两方证虽然俱病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呕(按:指小半夏汤证),是胃逆有火,可见胃犹有权;至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按:指大半夏汤证),胃几于无权矣。故小半夏汤劫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汤则将转硗瘠为膏腴,用人参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须使轻扬泛滥,不欲其性急下趋,化半夏之辛燥为宛转滋浥之剂。”可见小半夏汤之用半夏,是取其辛燥劫散,而大半夏汤之用半夏,不是取其燥而是取其润(即滋浥),目的是要使整个方剂起到一个“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效果。如此,半夏既可燥又可润,邹润安以大、小半夏汤为例作了生动的说明。另外,邹润安还认为,治疗腹胀满的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实为和中之剂,其著力处全在小半夏汤。半夏之用,神明变化极矣”。半夏主中焦气逆中焦为阴阳交会之所,“中焦如沤”,司升清降浊之职,所谓脾升胃降也。虽然《本经》云半夏主“下气”,但下气并不等同于治呕,它还能治“心下坚、胸胀、咽肿、肠鸣”等。1邹润安认为,半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