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浅谈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22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摘要:梅贻琦先生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治校期间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五育教育,形成了通才教育理念,并开设了一系列通才课程,强调文理渗透、英语和体育教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享有国际盛誉的高校。他的通才教育课程和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应该要因校制宜。关键字:梅贻琦,通才课程,课程思想中国近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涌现出一批英勇的爱国人士。救国,不仅需要救治国人的身体,更需要救治国人的思想,教育救国成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特殊的时代也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人士,蔡元培、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梁漱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将永远刻印在中国教育史上。梅贻琦——清华的“终身校长”怀揣着一个炙热的清华梦,从清华到西南联大,再到新竹清华,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将清华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大学,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言而喻。一、研究缘起1909年,梅贻琦作为首批庚款留美学生之一赴美留学,获学士学位,后又获工学硕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物理系教师、系主任、首席教授、教务长、留美学生监督等职务;1931年后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又相继担任西南联大和新竹清华的管理工作。可见,梅贻琦无论在自己的学****学校的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他的求学和留学生监督经历应该让他对当时国外先进的课程有很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进而帮助他建构起一套课程体系,促进他本人在国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梅贻琦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新竹清华三所高校任职期间,使这三所学校都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课程”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一方面,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靠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和自身成才与成长的需要与课程密切相关,他们往往通过一门门课程来完成学业。此外,课程还是联结师生关系和情感的纽带和媒介,教师和学生通过课程的“教”与“学”联系在一起,大学教师也常常以是否给学生上过课来界定某个学生是否是自己的学生。可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良的育人环境,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更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课程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言而喻。梅贻琦先生作为一个成功的校长,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研究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对于完善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有助于丰富课程思想史研究,有助于在历史和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近代教育体制的认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一)课程的含义要想了解一个人的课程思想,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课程。目前课程仍没有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大致可归为三类:一类认为课程即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这被称为广义课程;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第二类认为课程即目标或计划,即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结果或预先的教学计划。第三类认为课程即学****者的经验或体验,即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对于梅贻琦先生的课程思想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基于他的教育理念所设置的课程。(二),在这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衍生出很多符合这一理念的课程,要想了解这些课程的由来,需要先了解通才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很多学者片面地认为通才教育就是培养知识面宽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即兼通多种学科的专才。其实广义的通才教育代表一种教育哲学,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的生活态度,心灵对于知识和人生的态度,它追求的?是“统一的人格”和“统一的知识”的统合。这种通才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目标上,是“***”教育而非“成材”教育。教育以培养人的完善人格为主要目的,即他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且必须具备“整个之人格”,即“全人格的人”,这是他通才教育理念的追求目标。“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所谓整个之人格,即就比较旧派之心理学者之见解,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知,指知识;情,指情绪;志,指意志,它们是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广博通达、博古通今,所谓“一事不知,儒家之耻”,“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是这种广博局限在以儒家经典著作作为代表的伦理道德知识的广播,以人自身为中心的学问的广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多问、多闻、多见、多识”,以及学、思****行的结合贯通,形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五个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