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代女诗人梁兰漪及其诗作摘要,清代女诗人梁兰漪自小研读古典诗,~,其诗作不仅写出江南闺阁女子共有的闲情雅致,还有男子汉诗歌的英雄气概和士大夫诗歌的不平之气,更有白居易诗歌那种平淡自然之风。这种诗风的形成,既有梁氏个人才性的因素,又和她的命运有关。梁氏虽屡遭厄运,却始终笑看人生风雨,并对生活经历进行诗意化表现,风格独树一帜,卓然独立于清代女诗人之列,其诗歌创作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关键词,梁兰漪《畹香楼诗稿》愁绪忧情不平之气一、梁兰漪的家世、生平梁兰漪,字素涵,号蓉溪,江苏仪,腿耍,出身书香世家,自十三岁始学诗,成年以后诗才横溢,所作诗篇时人“叹为得性情之正,兼才识之宏也”[1],可见其不凡。然一生历尽坎坷,晚年决意废书,学仙学佛终生梁氏母亲早逝,其父生平不详,但据其诗作《记哀》小序,其父也是郁郁不得志之人,一生颠沛流离,但终究百事成空。其夫汪祉,扬州人,工于诗,有《用余堂稿》[2]。才子佳人的婚姻生活最初十分美满,但婚后十年丈夫离世,独1自抚育儿女,家境清贫,却不接受亲友资助。其侄子汪中以为其做寿为名赠其厚礼,其作《百钱歌赠族子庸夫》、《返钱歌又赠庸夫》以婉拒,汪中称赞其节操才贤,不亚于古之列女梁兰漪也是一位十分成功的母亲,擅长教育子女。《勉子》诗告诫儿子无须羡慕别人荣华富贵的生活,要知足常乐。由于梁兰漪良好的教育,其子汪端光终于功成名就,中举后与戴震、王念孙、汪中等一道为朱箔幕宾,又精校勘,晚年参与校勘《全唐文》。此外还擅作诗,精书法,有《剑潭诗抄》等[3]梁兰漪时常勉其子女刻苦读书,自身也读书不辍,以致不寐。梁氏在经过多年文学创作实践后,最终选择放弃。她专作了一首《废学吟》,在小序中写道,“于戏,诗能穷人耶,抑穷而能工耶,昔昌黎已言之审炎。更女子知书,迭遭奇厄,古今屈指,代不乏人,非贫即夭,非夭即孤,未有一人能享文章之福者……”[4]感慨古今读书女子,未有一人能享文章之福,故而与之相决绝。为了让自己的余生安宁幸福,她决定弃笔绝砚,到宗教中寻找心灵的抚慰二、梁兰漪诗歌的题材类型和思想内容梁兰漪诗作,身后结集为《畹香楼诗稿》,共222首,虽然作品不多,但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艺术魅力。包含写景咏物、叙事、题画、送别、酬赠等诸多方面。2虽然囿于闺阁生活,见识较窄,但诗作都有感而发,以我观物,以心写诗,强调自我情感释放,不受拘束,时而清婉自然,时而深情缠绵,时而悲愤怆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咏物诗。在梁兰漪的笔下,物物都可入诗,尤其对季节敏感,春天万物复苏,她写春月、春风、春雨、春燕、春蝶、春夜等,夏季炎热,她以瓜果、簟、扇、帘、冰作诗,秋风萧瑟,她写秋柳、秋雁、秋荷、秋夜、秋风、秋雨等,冬日冷冽,她写梅花、暮雪等,外界一些细微的改变都可以引起她无限的感慨,并且描摹状物,细致入微如许多毫不起眼的水生苔藓植物,她也观察入微,如《苔》,偏向柴扉涩处生,疏疏密密复星星。浅铺石上连钱碧,细画阶前称意青。花落空宫春有迹,鹿眠芳草夜无形。踏青游客归扶醉,屐齿沾香几度经[5]写得雅致清新、生机可爱,青苔虽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却生命力旺盛,布满青阶石台,任由行人践踏,不伤不悲更难为可贵的是,梁氏作诗,不仅能抓住景,事,物主要特征,写得诗意盎然,如写燕“红襟小尾掠横波”,写柳花“晴雪一帘舞,轻绵夹岸飘”,还能够通过写景,事,物特征,抒发某种哲理感悟,引人深思,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