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尿路感染病理知识摘要: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简称尿感),是指伴有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的尿路内大量致病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最多见的致病微生物是细菌,其次是真菌,其他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关键词:尿路感染;类型;感染途径;治疗方法;易感因素第一节尿路感染类型临床上根据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明确其是否存在真性菌尿,有者称为尿路感染。有真性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称之为无症状菌尿;有真性菌尿同时又有临床症状者,称之为有症状尿路感染。根据尿路感染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主要为肾盂肾炎,后者主要为膀胱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解剖的异常,尿路感染又可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和单纯性尿路感染。伴有尿路梗阻、尿流不畅、结石、尿路先天性畸形及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在其他慢性肾脏实质性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通常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单纯性尿路感染则无上述情况。根据尿路感染是初发还是再发,分为初发性尿路感染和再发性尿路感染。再发性尿路感染又可分为复发和再感染。第二节感染途径1上行感染绝大多数尿路感染是由上行感染引起的,病原菌经由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称为上行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95%。正常情况下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围定居着少量细菌,如链球菌、乳酸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但不致病。某些因素如性生活、尿路梗阻、医源性操作、生殖器感染等可导致上行感染的发生。正常人,膀胱以上的尿路无细菌生长,后尿道也基本上是无菌的,但是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围则有细菌寄生,因尿道黏膜本身有抵抗细菌侵袭的能力,且常有尿流冲洗,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致病。寄生细菌多来自粪便,女性也可来自阴道分泌物的污染。依据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多数为肠道内平时寄生的菌群;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很高,这与女性尿道口靠近肛门和阴道,易受粪便和阴道分泌物污染有关;而且女性尿道短而宽,细菌易进入膀胱,性交不仅可将前尿道口细菌挤入后尿道和膀胱,而且可以引起尿道损伤,便于细菌侵入,女性性交后,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阴道酸性环境的变化,如行膀胱穿刺尿培养,多数能培养出与尿道口相同的寄生菌;尿路感染再发者,其尿道口周围的细菌较对照组多,且经常存在,其菌株与引起尿路感染者相同。所以认为尿路感染绝大多数是由细菌上行至肾盂,可从肾盂通过肾乳头的Bellini管,沿着集合管上行。由于肾髓质血流供应较少,加之高渗及含氨浓度高,影响了吞噬细胞和补体的活力,杀菌效果较差,所以细菌容易首先在肾髓质中繁殖,发生感染。2血行感染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的感染。此种感染途径少见,不足3%。多发生于患有慢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和白色念珠菌属等。细菌从体内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副鼻窦炎、牙周炎、疗疮等)侵入血流,到达肾脏引起感染。大肠杆菌一般不引起血源性肾盂肾炎,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所致。另外,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链球菌也偶可引起。3直接感染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如化脓性阑尾炎,病原菌偶可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感染。4淋巴道感染下腹部和盆腔的器官与肾,特别是升结肠与右肾的淋巴管是相通的,当盆腔器官有炎症、诸如阑尾炎或结肠炎时,细菌可从淋巴道感染肾脏。这种感染途径罕见。第三节尿路感染引发的并发症尿路感染如能及时治疗,并发症很少;但伴有糖尿病和(或)存在复杂因素的肾盂肾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出现下列并发症。1肾乳头坏死指肾乳头及其邻近肾髓质缺血性坏死,常发生于伴有糖尿病或尿路梗阻的肾盂肾炎,为其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剧烈腰痛或腹痛和血尿等,可同时伴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和(或)急性肾衰竭。当有坏死组织脱落从尿中排出,阻塞输尿管时可发生肾绞痛。静脉肾盂造影(IVP)可见肾乳头区有特征性“环形征”。宜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抗菌素应用等。2肾周围脓肿为严重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致,多有糖尿病、尿路结石等易感因素。致病菌常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除原有症状加剧外,常出现明显的单侧腰痛,且在向健侧弯腰时疼痛加剧。超声波、X线腹部平片、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主要是加强抗感染治疗和(或)局部切开引流。第四节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可将侵入的细菌杀死或排出体外不发生感染。但当各种原因使机体失去这种功能时,细菌可侵入尿路生长繁殖,引发感染。常见的易感因素如下:尿路梗阻:这是诱发尿路感染最重要的易感因素。据统计,有尿路梗阻者其尿路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尿路如有梗阻,尿流不畅和局部尿液淤积,则细菌不易被冲洗清除,从而在该处大量繁殖。膀胱输尿管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