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谈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论文关键词]山西;阎锡山;村治;改革[论文内容提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提出“用民”和“村本政治”的改革方案,从政治、、文教、、司法、风俗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被时人视为乡村自治的典范。本文就此作一阐述,论证山西村治在中国乡村制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兴起了一股声势较大的村政试验浪潮,山西村治改革就是其中颇有声色,影响较大的一种。其倡导者阎锡山提出“用民政治”和“村本政治”的改革方案,从政治、经济、文教、行政、司法、风俗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被时人视为乡村自治的典范。山西村治在中国乡村制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一、阎锡山“村治”改革的基本措施阎锡山生于山西,早年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农村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留学日本后的所见所闻,促使他对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及农村治理问题有所思考。他认为“家国省县皆人类之团体,家以情系,政性较微,国省县区,范围甚广,独村为人类第一具有政治性之天然团体,以之为施政之本,既无过泛之病,又不虑其无由措施。”因此,1917年阎锡山任督军兼山西省长后,就着手开始推行以村为施政基本单位的“村本政治”,对村进行整顿。阎锡山自称“民国六年,锡山兼管民政。讨论施治之方,以为村者,人民聚集之所也,为政不达诸村,则政乃粉饰,自治不本于村,则治无根蒂,舍村而言政治,终非彻底之论也。”提出了“把政治放在民间”的思路,核心是将基层政权下降到村一级,实行“以村为本”的政治构建,以“组成有机的活体”。山西“村本政治”包括“整顿村治”和“改进村治”两个方面。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官办村政阶段和村民自办村政阶段。官办村政阶段也就是“整顿村治”时期(1917年-1922年),在这一阶段中,山西省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村政改革的规章,推行“六政三事”,即推行、蚕桑、植树、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六政”和种棉花、造林、畜牧“三事”。村民自办村政阶段也就是“改进村治”时期(1922年-1928年),这一阶段的主体由政府转向村民,村民参与村治建设,各项村治措施都相继完成。阎锡山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配合“行政机构”将“村治”推进下去。主要有:,分批进行。在实行“村政”初期,阎锡山在太原周边地区进行了对“村政”的试验。1921年3月先由阳曲、榆次和太原三县及省城市区进行,6月推广到平定、寿阳、太谷、忻县、定襄再次实验。9月-10月,阎锡山召集全省县知事举行“村政会议”,研究实验“村政”的原则和方法,后才在全省广泛推广。对“村政”的试验有利于改进“村政”改革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