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阳明身心和谐论探析摘要: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基础,阐明身与心的和谐关系。其身心和谐论的核心在于存天理、去人欲、存善去恶,恢复人的本体良知,扩充人的现存良知,以达到身与心的和谐。关键词:王阳明;身心和谐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屮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63-02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哲人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作为理想來追求,他们追寻并探索实现这些理想的理论及途径,王阳明便是其中之一。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程朱理学的心性论,形成了独特的关于人类身心学说的理论。王阳明的身心学说理论实际上是人学或人性学,是人类身心和谐的理论。他的身心和谐理论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人类自身的身心和谐问题时,仍有着极大的意义。王阳明身心和谐论的本质是恢复人的本体良知、扩充人的现存良知,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的最佳状态。一、身与心的关系在身心关系中,身是指人的躯体、生理、肉体,心是指人的心理、意识及精神,身心关系实际上就是指身体和心理、心理和意识及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从生存的本体论上來讲,身心关系就是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主体之间和内外之间的关系。人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來说,在其身上存在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性有相同的性质,是人的兽性的一面;人的社会属性是其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屮获得的超越于动物性的属性,是人性的一面。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其具有不同于动物性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及人性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性不断改造和扬弃兽性的过程,这种改造和扬弃是将人的兽性导入人性化的轨道,使人性得到进化和升华,这实质上就是身心和谐的过程。心物之间、身心之间是冇机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而身心和谐是所有事物和谐的核心。二、王阳明身心和谐论(-)“心即理”——身心和谐的基石王阳明34岁时,因为冒犯当权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为驿丞。经过一番大彻大悟之后,他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心学命题“心即理”:“心即理也。天下乂有心外之事,心外Z理乎?”[11王阳明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个精神性的理,这个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心即理心是宇宙的本原,是“天下之大本”,天地万物都不过是心的发用流行而已。他还认为,心又是人类感觉行为的本原,心是一切道、理的总源泉。阳明心学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且突出了身心和谐中心的主宰作用。因为心的主宰作用体现了人的心即人的思维、意识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心外无物”即“意外无物”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性,心之所发便是思维和意识,也就是人的实践、认识活动的目的、意图。这个思维和意识便是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区别。人有了这种主体意识,就可以成为天地的主人,就可以认识万事万物之理,在认知“天理”的过程屮,不断完善和改造自己的思维和意识,达到身心和谐的完美境界。“心即理”是人类身心和谐的基石。“心即理”是阳明心学体系的基础,也是阳明心学身心和谐论的基础。“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1]这里的理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