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呼唤严肃的学术书评
——代跋
杨玉圣
在我国,书评的学术形象究竟如何?书评的学术地位怎样?如何实事求
是地评估书评的现状?特别是,究竟应怎样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术书评的建
设?凡此等等,都值得引起任何一个认真读书、关心学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
读书人的思考和关心。
湖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王建辉认为,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
书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陆续出版了书评学著作、书评文集,最近还
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以《书评理论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但仍远远不能适应
我国出版事业、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学术界,历来是莫名其妙地把
书评当作“小儿科”,书评“向来是丑小鸭的形象”,依然是“寂寞的事业”。
早在年前即率先倡导书评的萧乾先生曾鼓吹“我们需要两个批评学者,六
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但至今仍是“未完成的梦”。作为我国新时期
始终坚持书评理论研究和书评写作的探索者、《书评散论》及《人在书旅》
等书评论著的作者,王建辉感触尤深;这位全国出版界迄今最年轻的编审指
出:在我国,至今缺乏以书评为职业的专业书评家,也没有像样的书评专栏
作家。现有的书评从一定程度上讲大都是“客串”的产物;目前的书评一般
也都局限在“初级阶段”的非学术形态,其中“最叫人讨厌的是书评八股腔”。
此外,书评还面临着如何实现“从信息到学术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代史研究所副编审、《近代史研究》副主编雷颐也感到,我们面临的形势相
当严峻:以学术著作的面目出版的书越出越多,但名副其实的学术著作却越
来越少;有的书越出越厚,但真正有新意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而且,作为学
者和读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什么书都亲自过目,因此书评具有不可替代的导
读性、导向性。然而,现在相当多的以书评的名义发表的文章不过是“软广
告”,或者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卖自夸,甚至有的干脆就是书作者为自己
的书写所谓的“书评”化名或者由他人署名发表,严重败坏了书评的声誉;
出自学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手笔的书评太少,货真价实的学术书评太少。这非
但不能使书评发挥“引导读者”的功用,反而逐渐失去了读者的信任;在一
般人的心目中,书评似乎可有可无。可以肯定,“没有真正的书评,就不可
能树立书评的权威”;“要呼唤规范的学术书评”,书评也应打假;要唤回
书评的真诚、学术的良知,逐渐造成一种风气,尽快扭转目前书评地位太低、
被人看不起的窘况,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以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书评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其症结何在?北京师
范大学教授瞿林东的看法是:这主要是由于对书评功能的片面认识或者说是
对书评的功能定位失当所致,比如人们往往以书评来评定某书及其作者的是
非,而忽略了书评在传播知识、探讨问题、学术评价、活跃学术气氛、提高
学术水准等方面的多种功能,由此造成书评八股化——往往是说好话多、批
评少,探讨、切磋问题的更少;在很多情况下,书评作者“不是不愿说,而
是不便说,怕实话实说招惹麻烦。”因此,“书评要走出误区,社会应逐步
达成一种共识,即书评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正因为它有探讨问题的功能,
所以书评中的批评、商榷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书评发展的障碍,
除上述误区外,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比如不少人愿意读书评、但不愿意写
书评;有的虽口头提倡书评,但并未身体力行;往往是年轻的给年纪大的写
书评,而名家在书评中用力欠多;多数报刊只是把书评作为“点缀”和“豆
腐块”,缺少发展书评的战略眼光;书评没有在学术上获得应有的尊重,连
相当有价值的书评甚至也被排斥在“学术成果”的殿堂之外。所以,书评要
振兴,首先必须为书评正名;这位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作过专门研究的历史
学家强调,应继承和光大以《史通》、《文史通义》为代表的优秀学术批评
传统,给严肃的学术书评以应有的尊重和学术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铁平对学术书评“破中有立”的建设功能十分看重,
他非常钦佩我国古文字学前辈唐兰先生的忠告:“治学问而不敢明是非,还
成什么学问。学问本只是求真理。我们找出自己过去的不是,指摘别人的不
是,同样,也愿意别人指摘我们的不是。”比如,武汉大学教授夏渌的厚达
页的《评康殷文字学》即是对康殷的书的批评式书评专著。再如语言文
字学界对王同亿、申小龙抄袭剽窃的尖锐批评及对徐德江“公式”、“定理”
公开批评,都是值得称道的。不过,目前更多的书评还是无原则的吹捧。在
我国,有的认为长辈不宜批评晚辈,有的认为晚辈不宜批评长辈,还有的认
为“无名小卒”不应批评名人或名人不应该批评非名人,凡此等等,都影响
了严肃的书评事业的发展。在伍氏看来,书评应对不良学风进行及时的严厉
批评,防微杜渐;因为“学风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