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报王阳明心学—格物致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心学简介: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心学大师—王阳明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因此,陈复重新提教育论王守仁不仅是一位思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以弘扬“圣学”为己任,一生“新人道协会”,从事外王事业的奋勉,这使得心学开讲学不辍。凡他所到之处,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或立“乡约”,或兴“社学”,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或建“书院”,总是大力推行新颖的儒学面目,目前正在台湾发展中。社会教化,并借以宣扬他的思想学说。王守仁于明弘治身处龙场的困苦生活让王守仁明白,光有十八年(1505)在京师任职时正式开始授徒讲学,直到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将内心的想法嘉靖七年(1529)去世,一共渡过了20余年的讲学生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达到最终目的,才是真涯。他注意继承古代教育传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正的成功。至于过程,已经不重要了。卑劣的教育理论。(转第二页)手段,只要目的、结果是好的。此为龙场悟道。真正的伟大是明明知晓这个世界的黑暗,却仍然以1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颇具价值的教育理论: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王守仁在贵州龙场讲学时为诸生所立下的四项准则,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点。立志,是四项准则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了为学的全过程。他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书朱守谐卷》)。这就高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王守仁提出了“勤学”一项,他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教条示龙场诸生》)他要求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同上)。王守仁提倡诸生勤学,不仅指读书,也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为此,他又提出了“改过”、“责善”两项要求。“改过”是对己而言,王守仁认为凡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王守仁指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同上)以上四项准则,其实质虽然属于封建道德修养的范畴,但作为对学生的四点基本要求,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其二,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守仁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要“自得于心”,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他曾说:“夫君子之论学,要立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