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蓼莪禅寺建筑设计大纲.doc

格式:doc   大小:215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蓼莪禅寺建筑设计大纲.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2/31 文件大小:2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蓼莪禅寺建筑设计大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蓼莪禅寺建筑设计大纲“孝道承传”——,主要南向偏西,背倚陡峭山坡,前方较为平坦,是山麓缓坡地。寺之西南有一片竹林。据志载,蓼莪古寺始建于东晋,原址有王孝子裒后裔依据江南后所建的孝子衣冠冢。寺院因地处江南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香火很旺。历史上寺院历经兵燹、兴衰轮回,但在主持、僧众、善男信女和地方人士努力下,屡经修葺,鼎盛时有僧房百余楹,寺宇轩昂,香烟缭绕,颇为壮观。成为苏南地区的一座名刹。最近一次被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据现场勘查,古寺遗址分布在上下两层台地上,东西长约80m,南北宽约55m,在原大殿、经堂和斋堂的位置上,残留有明代磉石柱础。原斋堂西北,尚有一古井,终年泉水不断。,,,建筑风格为明初永乐年间官式建筑风格(次要建筑和连廊结合苏南地方做法)。蓼莪禅寺与孝经院中轴线遥对,经由二十四孝长廊与先祖堂相连,寺前孝子广场、寺左王裒墓、王裒祠堂,共同构成儒(释)家孝道文化区。一、设计依据常州市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摘要(2005年-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华蓼莪文化园总体规划》(2002年)上海交大安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中华孝道园修建性详细规划》(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国家有关设计、施工规程规定二、设计参考中华孝道园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总纲营造法式宋?李戒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营造法源姚承祖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郭华瑜现状残迹三、,以现其真蓼莪禅寺作为千年古刹,经历了风风雨雨,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次的修复、复建应以历史为根基,根据现场残迹和古典志献记载,依据建筑复原的原则,找寻历史上蓼莪禅寺最佳的片断,以历史唯物的态度将蓼莪禅寺原汁原味的恢复出来,以保证“修新如旧,以现其真”的文物复建原则。,延续历史文脉中国寺院建筑自两汉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形制和艺术特性,复建古刹必须严格按照佛教建筑的格式与规范进行,其基本布局格式、轴线关系、建筑风格、样式等均遵碑记记载或照古例进行,并保持蓼莪禅寺的原有文脉的延续,尽可能按照记载中蓼莪禅寺的原貌复建。。寺院所处之地,地形如堪舆家所称之“交椅背”的地貌空间,其台地形式、建筑与背景山势的关系必须相协调。四、总体布局1(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蓼莪禅寺是孝道文化区的核心,在进入观音文化区之前是园区最重要的建筑景观。建筑设计时应严格遵守修规中确定的中轴线以及与王裒墓、祠的相生关系。2(寺内布局1)孝子广场—寺前三重台地孝子广场以园区精神源头——王裒像为核心,起到点题的作用,第一重台地东侧为王裒全身塑像,下刻王裒“闻雷泣墓”及率众抗击匈奴的故事;第二重为“禅宗儒行”照壁;第三重为蓼莪禅寺山门前入口广场。2),基本为正方形,中轴线建筑呈矩形展开,将总平面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寺内重要建筑,依次为山门三间;第一进院落:左右钟鼓楼,天王殿小5间,天王殿两侧左右厢房;第二进院落:大雄宝殿;左侧为副轴线,由墓前牌坊、石像生、王裒墓、王裒祠堂与蓼莪禅寺藏经楼组成,使墓、祠与寺形成相生、相伴的关系;右侧部分,前为回廊围绕放生池,后为僧众生活区,有辅助道路与园区主干道相连。,自寺前三重台地、,。寺内右、中两部分依照古文献记载分为上下两个台地,下部台地平均表高为19米,上部台地平均标高为22米,使建筑群层次丰富,主体建筑突出。左侧部分依据山势,~,即是竖向设计需要,又充分表达了王裒墓、祠与蓼莪禅寺相生、相伴的平行关系。五、建筑设计风格1(复建时间定位根据《中华孝道园修建性详细规划(2006)》,复建时间定位在明初永乐年间。虽然蓼莪禅寺始建于东晋,但综合其整个历史流程中蓼莪禅寺的历史作用以及其复建的基础条件(各历史分期官式建筑形制、记载,蓼莪禅寺在各历史分期的历史文献、文物残片等)来看,以明初永乐年间作为时间定位来复建蓼莪禅寺最为恰当:首先在这个历史时期蓼莪禅寺经过复建,达到了香火旺盛的鼎盛时期;其次,蓼莪禅寺具体建筑形制布局有史记载即自此始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再次,现现场遗留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