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2吕剧《祥林嫂》浅评山东艺术学院李建军吕剧《祥林嫂》改编的重要意义吕剧《祥林嫂》是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而改编的。作者讲述了一个农村在当时典型的故事,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祥林嫂”从小被卖给小她11岁的祥林做童养媳,先后嫁给二个丈夫都死去,生过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这对于一个丧夫又丧子的女人,命运是何等的悲惨。在当时封建思想束缚下,她的命运非但得不到理解,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瘟神”。她百思不得其解的苦命问“我”时,“我”也是不好回答。在她眼里这样一个见过世面的人都没有办法回答她,无奈,绝望的她只能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静静的死去。这是一个寻常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像祥林嫂这样命运悲惨的妇女不只有她,作者只拿这么一个人物来让人沉思、让人不安、让人觉醒,沉思——社会发展中思想决定人的出路;不安——社会发展中思想毁灭人的命运,觉醒——社会发展中思想教你如何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与他所处的社会又发展到怎样的前景。无疑祥林嫂的命运是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制度的压迫,二是人们的思想的束缚,三是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的限制。二、吕剧艺术形式的典型人物的艺术再现剧本在创作时,本着体现鲁迅先生的核心思想,又围绕吕剧音乐的艺术特色,演员在表演时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一)理解剧本首先,最感观的就是剧情故事,其次,人物的初步形象,再就是音乐旋律。音乐旋律是最容易体现吕剧的艺术特色的。吕剧的曲牌多是四平、反四平。曲调的平缓、优美,何况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在鲁西南,受吐字规音的影响,吕剧的旋律相对比豫剧、淮剧而言就平缓委婉了,不像豫剧那么高亢,更不像是淮剧那样的激烈、起伏大。越是平缓的音乐伴奏越能表现主人公在下雪的街头游荡时周围是热烈的爆竹声中,所体现出来的无奈、孤寂和惆怅,不得不接受的不公与命运的多舛。这于鲁镇上空响起激烈爆竹的热闹声和新年喜悦的气象中,更加突出主人公的悲催遭遇,更加吻合了原著小说中的意境。“逢上必下,逢左必右”这种舞台调度规律也就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注意力,当越来越响的爆竹声唤醒了仿佛在蒙睡中的祥林嫂,以委婉低沉,失去生机的音乐旋律,诉说着她的故事:“见潇潇,雪漫漫,寒冬腊月又一年,长长的岁月,我怎么过……如梦如真在眼前”唱到这里时,就已经在回忆中诉说“自己的故事了”,观众这时在心理上也和演员产生了共鸣(要听她诉说的故事了),加上“清版”的节奏手法更彰显出了人物孤寂、无奈的处境。“曾经记得婆婆领我十一岁……到山间……阿毛添”到这里,特别是这段念白:“孩子啊,我真傻啊,我单知道野兽在山坳里找不到东西吃,才会到村子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了会有狼啊……”这是她心里变化的第一个高潮,由诉说——回忆幸福的时候——突然醒来才知道那是多么短暂,事已是好几年前发生的了,祥林嫂经过别人鄙视、奚落对待的流浪生活中,没有了哭泣,但是内心的创伤还是经不起岁月的流逝,习惯性地“流下了眼泪”,当她忆起阿毛时:浑浊的眼睛里闪出一丝光芒,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他是很听话的孩子……”),表现出母亲对乖儿子的欣慰,可当她醒来时,内心极度悲伤(阿毛已经被狼吃掉了)还是在她苍老的脸上看到了钻心的痛。(二)人物心理刻画祥林嫂,无疑是小说创作中悲剧人物,鲁迅用他的大笔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幸的人物命运控诉那个病态的社会。《祝福》是描写那个病态社会中悲剧的典范之作。祥林嫂的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