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秦巴片区汉中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汇报材料(内容)根据中、省发改委和扶贫办工作安排,我们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发[2010]46号)、《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陕发[2011]13号)、《关于抓紧做好我省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扶办发[2011]198号)等重要文件,以及《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汉中市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力量编制了汉中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汇报如下。一、规划性质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区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近期为2011-2015年(“十2二五”),远期为2016-2020年(“十三五”)。三、规划结构本规划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汉中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思路与总体布局,对汉中片区的范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汉中市三大功能区划分及空间总体布局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汉中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提出了汉中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六大主要任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产业发展任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大任务。第三大部分针对本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建议。下面,我将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一简单汇报。四、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范围本次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的范围包括汉中市整个区域。(二)现状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等方面做了分析,与“十二五”等规划的描述现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强调发展基础及造成贫困的原因。1、自然地理。主要从地理位置(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3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地形地貌(盆地、丘陵、低山和中高山区并存)、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生物种群多样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富集)、文化旅游资源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汉中片区的开发潜力。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要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文化事业等六个方面,对我市“十一五”的发展成效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市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坚实的基础。3、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一是对我市贫困状况做了研究。我市“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11个县区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级重点县,9个革命老区县;,%,。按2300元的国定新扶贫标准测算,贫困人口约129万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占全市国土面积94%的丘陵、山区,区域内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其中贫困人口36万人。因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不少已解决温饱和脱贫的农户因灾返贫,年均返贫率达15%以上。4二是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我市扶贫攻坚的特殊困难。(1)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繁重。部分贫困村组的路、水、电等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内外交通方面,空运弱小,铁路运力长期严重不足;公路总量和通达深度不足;低等级公路比重大,严重制约着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步伐;农村供电设施严重老化,保障能力不足;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灌区工程长期运行,目前老化失修严重,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城乡防洪设施标准低,主要江河两岸农田及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普遍低于10~15年一遇。(2)生态约束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汉中很多区域属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又是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环境约束严重。,%。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岩石风化,属陕西省山洪危害最主要的群发区和危害地带。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加剧了区域内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扶贫开发及稳定扶贫成果的难度非常大。(3)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缓慢。我市资源种类繁多,但规模小、分布零散,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传统型、资源5型、粗放型产业多,而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约型产业少。生产要素吸附能力弱,自我发展的财力普遍薄弱,加快发展的“造血”功能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