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模板.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模板.doc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0/1/16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模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1)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考试中逻辑判断题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面对试题,从哪里“撕开裂口”,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7] 由此能够推知()。 :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解析:(1)整合题干: ①股票→不期货②邮票→期货③邮票∨外汇④-外汇(2)由确定条件“-外汇”入手,由(3)、(4)可推知“投资邮票”; (3)现已确定“投资邮票”,再由(2)、(1)可推出“-股票”。、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 :A 、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2009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7] (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 (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 (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C 解析:从确定条件(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医生是丙。排除B、D。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由(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2)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