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卡尔维诺: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卡尔维诺: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doc

上传人:iris028 2020/1/2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卡尔维诺: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OrhanPamuk)在回答读者提问时说:“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同等重要,艾柯让我学****了温文尔雅地运用谋杀的形式。”据此,记者问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奥尔罕·帕慕克说他的写作受到您的影响,您怎么看?”时,艾柯回答说:“对,我是写到了19世纪的谋杀,但是这个题材在欧洲是个被广泛运用的题材,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帕慕克产生影响,如果这对帕慕克有影响,那就有吧。”如果问卡尔维诺同样的问题,“因为我是不存在的,陛下。”(《不存在的骑士》Ilcavaliereinesistente1959)他会这样淘气的回答吗?两位意大利农业学家生在古巴的儿子伊泰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青年卡尔维诺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了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作人质。1947年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发表,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1945年卡尔维诺全家迁居都灵。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有一点残酷也有一点吹嘘卡尔维诺的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但据他自己所说,他起初写的是“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的故事”,他将其定义为“一些不是发生最在我身上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或者说是想象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如《通向蜘蛛巢的小径》(eremitaaparigi1947)就是以卡尔维诺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他承认在其中“大量运用了新现实主义的生硬手法”,“我毫不经意地用游击队员的故事开始写作:结果很成功,因为这些故事是历险记,充满搏斗厮杀,枪林弹雨,有一点残酷也有一点吹嘘。”(《我们的祖先》Lamemoriadelmondo后记1960)。《看不见的城市》it:Lecittàinvisibili《时代》杂志认为他是“超现实主义者”,而《新闻周刊》则称他是“幻想大师”;但卡尔维诺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写实主义者,在意大利电视台播出的对卡尔维诺的访谈里,他比喻说:“惟有从文体的坚实感中才能诞生创造力:幻想如同果酱;你必须把它涂在一片实在的面包片上。如果不这样做,它就没有自己的形状,像果酱那样,你不能从中造出任何东西。”卡尔维诺已离我们而去三十年,但我们仍在寻找那座“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以作品中富有“寓言式的现实主义色彩”,或者写“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寓言”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