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哲学导论期末论文小议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思想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当中,突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哲学王”。哲学王的提出,是柏拉图希望实现城邦的美德,就需要一个善的体制,一个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中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接阗。因为哲学王的必备素质是具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柏拉图相信只有这样完美无可指摘的人,才能把国家放心托付给他。同时人们还要接受教育,进行艺术、几何、哲学的熏陶,从孩子一出生就培养他们,等等一系列的构想,建造出心目中完美正义的城邦。但从那时起到今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这件事情始终都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到底是需要哲学家来做“王”,还是政治家或是其他什么人来做“王”?谁更适合做“王”我们并不知道,但哲学家们明显是不合适的,不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今天。至于是为什么,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是我们不能像柏拉图一样过于强调正义,而忽视其他,好像正义的城邦就等于完美的城邦,我们需要的是完美的城邦,再扩大一点说,是完美的国家。当然,“完美”是不存在的,那退一步来说,就是“相对完美的国家”。第二是哲学家不是一个人,我们需要分类,不能笼统的去说哲学家到底适不适合统治国家。我把哲学家由现实到理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有功利色彩的哲学家,其性格和行为比较像我们普通人;第二种是相对纯粹的哲学家,与我们常人相去甚远;第三种是上帝一样的哲学家,是最理想的统治者。第三种情况我们不用考虑,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像上帝一样完美的人。下面我们来论证前两种哲学家也是不适合做“王”的。在此之前我们先假设哲学家做“王”民众可以接受。否则的话,哲学“王”可能直接就被民众推翻了。我们说第一种哲学家有功利色彩,更接近常人,就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就像古往今来的许多统治者一样,虽然其哲学思想可能使国家进步,但统治者暴露出的问题反而可能使矛盾升级。比如统治者大力宣扬官员应该廉洁奉公,自己却大肆敛财,任人唯亲。这类哲学家自然是不适合做“王”的。而且柏拉图希望哲学家治理国家,就是想让统治者更“纯粹”,第一种哲学家显然不够纯粹。第二种哲学家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比较纯粹的人,他们爱智慧,致力于追求真理,有正直的品格。可是他们也不适合做“王”。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纯粹的哲学家不够包容,这在哲学家当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西方的哲学家尤其明显,这与柏拉图的想象并不一样。哲学的发展往往是“去旧立新”的,“去旧”就是批判和否定旧的哲学思想,“立新”就是树立自己的新的思想,同时代的哲学家也会因派别不同和想法不同争得不可开交,这样的例子在哲学史上多的数不胜数,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叔本华和黑格尔的故事了。这在柏拉图时代表现的并不明显,因为那时的思想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多元化。那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我们要让哲学家做“王”,可是哲学有这么多流派,哲学家又有许多,到底让谁做“王”,是让一个人做“王”还是一群人做“王”。如果让一个人做“王”的话,该让谁做?谁才是是最接近真理的,谁才是最爱智慧的?难道要把所有哲学家的观点列出来让民众投票吗?这明显不行,因为柏拉图本来想要的就是精英政治,这么做岂不是又回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