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崇阳提琴戏“提琴戏”是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珍品,是我国300多个戏曲曲种中的一朵奇葩。相传多才多艺的崇阳先人利用当地山上的梨木和蛇皮制作了一种杆短筒长的土琴,别在腰间站着也能拉。三两个演员随场就势,提着土琴,一台好戏就开演了,因此被称为“提琴戏”。提琴戏使用的唱腔语言是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又被称作是“上古之音”。2008年,国务院公布提琴戏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里加大了对提琴戏的保护力度,成立了“崇阳县提琴戏协会“。一、剧种简介流行在崇阳地区的“提琴戏”称为“崇阳提琴戏”。提琴戏是通城、崇阳两县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为主调,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歌、民间道教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二、、崇阳县虽隶属湖北,但是文娱湖北东南部,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过来的1889年(清光绪15年)岳阳民间艺人彭瑞生、蒋傅玉率花鼓戏班到通城演唱,从者如云,和者盛广,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蒋傅玉愿为知己者留,便在崇阳华陂一草棚栖身,传艺教戏,自称“茅屋道人“。(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新墙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崇阳、通城演唱,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因唱的是“琴腔”故称其为“提琴戏”。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在演唱中,逐渐吸收当地民歌风格,后来艺人又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提琴戏。提琴戏在形成时期,唱腔曲调主要是来源于岳阳花鼓戏“琴腔”即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等“琴腔”中曲调。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曲调较少,满足不了剧情的需要,且过门反复,唱腔专一;从整体看来“提琴戏”的唱是沉浸在一种“悲哀”的气氛中。戏曲演绎的是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曲调也要随着剧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而言这是提琴戏美中不足的地方。通城、崇阳毗邻湖南,在语言艺术上都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方面形成了共鸣。所以通城、崇阳人对湖南长沙(益阳)花鼓戏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长沙(益阳)花鼓戏曲调优美丰富,且又与岳阳花鼓戏(提琴戏)同宗共源。通城、崇阳艺人综合这些特点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提琴戏(“琴腔”)曲调为“主”,以“长沙(益阳)花鼓戏曲调”为辅,这样既保全和突显了提琴戏(“琴腔”)独特的韵味声腔不受同化及影响,又丰富了提琴戏的曲调唱腔,弥补了提琴戏的不足。同时也使提琴戏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