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一、历史背景: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二、戊戌变法的失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失败了,时人有喜有悲,但对大多数的百姓来说是茫然。当然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有内因有外因,不是一二句话所能道得清的。主要原因如下:(1)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维新派没有广泛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最后的失败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2)经济方面维新派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用今天的经济观点来看,是没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放任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3)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维新派忘记了老一辈开了国家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打下来的,没有满人那有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光绪也太糊涂了。(4)政治方面维新派令各衙门删改条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一下子裁减大量国家机关,把大量公务员推向社会,只会使本来就高失业率的社会更加动荡。那些将被裁机关的工作人员当然是拼死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了。(4)军事方面维新派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力行保甲,实行团练。——老祖宗说的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改革,军队还能听朝廷的话吗?(5)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这,丢掉了历代朝廷的优良传统,忘了祖宗的家规,我们可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千秋基业难道真要毁在你们这一代手中。(6)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用现在的观点看,上访是错误的,刁民也会乘机闹事的。三、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民主、个性解放等新思想的迅速传播,而且反映在人们对变法失败原因的多方面的反思。反思历史才有可能创新历史。历史的当事人对其历史的反思则更值得关注。(1)首先,对梁启超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真可谓是刻骨铭心,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898年9月26日亡命日本起,他的许多论著都对变法进行了这样那样的评论,个别论点真是入木三分。到达日本不久,他就写了《戊戌政变记》,就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全面论述了这场变法的经过、成败和得失。但从总体上来讲,梁启超反思最多的是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他不同意当时国内外流行的一些观点,对变法的夭折有自己系统的看法。(2)再次,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