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湖南家庭暴力研究摘要目的了解湖南家庭暴力的发生概况,同时分别对家庭暴力、暴力家庭以及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相关特征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为家庭暴力的防制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省境内整群抽取三个地区,分别代表城市、农村和工业区的居住人群。每个地区再随机抽样。经样本估算后,共调查9451户家庭,32720人。以多种形式的线索调查与深入细致的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庭暴力现况调查。,在流调所发现的1533户暴力家庭中随机抽取310户家庭作为研究家庭,其中有施暴者318人、受虐者306人。同时以家庭结构相同为配对条件,从无暴力行为的家庭中选取310户作为对照家庭,并在对照家庭中选取与施暴者性别、年龄和家庭身份相匹配者310人作为施暴者的对照组。。由研究家庭和对照家庭的户主填写家庭调查问卷,施暴组、对照组和受虐组填写家庭暴力问卷、并接受心理评估。心理评估问卷包括精神病筛选表、神经症筛选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1.①%,%,城市、农村及工业三地区的总发生率和年内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CP<)。②%、%、%。③±。2.①在不同家庭结构中,重组家庭的家庭暴力总发生率最高(%),夫妻独子家庭和多代大家庭次之(%%)。②夫妻暴力以重组家庭最多见(%),虐待儿童与虐待老人则以多代大家庭居多(%%)。3.①家庭暴力的诱发因素,施暴组回答的前三位依次是:子女教育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和施暴者问题(%);受虐组则是:施暴者I'.-J题(%)、子女教育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②不同地区的家庭暴力诱发因素有所不同。农村的前三位诱因依次为:施暴者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和受虐者问题(%);城市依次为:子女教育问题(%)、施暴者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工业区依次为:子女教育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和施暴者问题(%)。4.①家庭暴力表现形式居前几位的为言语羞辱和谩骂(%)、徒手殴打(%)、损毁家什(%)、%)等。②不同地区家庭暴力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其中言语谩骂以农村地区发生率最高,徒手殴打、毁坏家什、持械殴打、折磨和性虐待均以城市发生率最高。③任何种类的施暴形式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俨>);除遭受持械殴打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CP<),其他受虐形式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尚无显著性(P>)。5.①家庭暴力对家庭产生的前三位后果是:家庭不和睦(%)、对家庭无影响(%)和家庭经济损失(%)。②对施暴者产生的后果,施暴者自认为居前三位的依次是:自责(%)、无影响(%)和在家中受孤立(%);而受虐组则依次是:无影响(%)、在家中受孤立(%)和自责(%)。③对受虐者产生的后果,受虐者自认为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精神损伤(%)、无影响(%)和身体损伤(%);而施暴组则依次是:无影响(%)、精神损伤(%)和仇视或报复(%)。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6.①暴力家庭的年人均收入略低于非暴力家庭,但差异尚无显著性(尸>),人均居住面积小于非暴力家庭,差异具有显著性口<);暴力家庭中家庭成员对经济与居住状况的主观评价均低于非暴力家庭,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②暴力家庭的家长制与自由制明显多于非暴力家庭,而民主制明显少于非暴力家庭,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③暴力家庭中待业下岗、酗酒、赌博、精神病和病残成员均多于非暴力家庭,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成员中认为可以使用家庭暴力解决家庭问题者明显多于非暴力家庭,)。④家庭中有待业下岗和赌博成员、家庭家长制与自由制、以及家庭成员中有持可以使用家庭暴力解决家庭问题的态度者等因子对暴力家庭的预测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的家庭暴力受虐者感到无处求助。受虐者的求助对象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家庭其他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