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吕思勉论中国货币史LüSimianonthehistoryofChinesecoinage黄阿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062)内容摘要吕思勉是20世纪中国史学大家之一,旧学根基深厚;但也积极吸取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应用于史学研究。本文以吕思勉论述中国货币史为切入口,探讨吕思勉关于中国货币史的基本认识、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不足,以窥吕氏史学风貌。关键词吕思勉中国货币史经济学理论1新史学建设。吕吕思勉是20世纪中国的史学大家之一,他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当时的2氏旧学根底深厚,史著取材于普通文献,治学风格崇尚通博。另一方面,吕思勉也积极汲取西学新知应用于史学研究,大凡阅其史著者皆可体察。王家范论吕思勉时说:“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社会经济、3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可谓公允之论。目前有关吕思勉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主要局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考察,鲜有从其他角度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成就。本文就吕思勉在中国货币史方面试作探讨,以窥吕氏风貌。4吕思勉早年向往旧时经济之学。此种经济之学,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学问总括。彼时尚无学科分类概念,一切社会上、政治上的问题,读书人都应略知大概,目的在于经世。这是吕思勉幼年所立志向,亦是其一生问学治史之旨归。他曾说,研究学问的人,不能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书本里,要肩负社会改革之责,要为现实谋实用。他批评“向者士夫埋头钻研,几谓天下之事,尽于书籍之中,其号称读书,而实不能读书者无论矣;即真能读书者,其学5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又说:“大凡一个读书的人,对于现实社会,总是觉得不满足的,尤其是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于现状,觉得不满,然后要求改革,然后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后要研究学问。若其对于现状,本不知其为好为坏,因而没有改革的思想;又或明知其不好,而不只想在现状之下,求个苟安,或者捞摸些好处,因而没有改革的志愿,那还讲学问做什么,所以对于现状不满,乃是治学6问尤其是社会科学家真正的动机。”本乎此,他一生关注社会改良,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比如有文官考试方法改革、救济米荒对策、盐法改良与田赋征收、对平卖的建议、抗战检讨1关于吕思勉与新史学关系的论述,可参阅虞云国《论吕思勉的新史学》(载《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张耕华《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2003年第1期)等。2张耕华《吕思勉与他的<中国制度史>》载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述》(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7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吕思勉《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吕思勉遗文集》(上),第43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吕思勉《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上海《时事新报》,1918,3,15。6吕思勉《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吕思勉遗文集》(上),第41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和今后的方针、战后中均地权和改良农事、整理土地和居住问题、根治贪污等问题。这些时论文字,充分体现了吕思勉的“经世致用”思想。物价与货币是吕思勉早年就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自十九岁时始,“先生治史颇重视物7价的变迁,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细心记录物价,可惜毁于抗战。晚年吕思勉还说:“予年二十余,虏朝始大铸铜元,时卖买久以银论价,而工资犹多论钱,铜元既多,钱价日落,而工资不增,劳力者遂不可终日。予目击其状之惨,始有意作历代币价考,其所搜集,以正史为主,间亦以他书补之,报纸所载,听睹所及,附益焉者亦不少,未及属稿,倭寇入犯,8积年笔记多藏小楼中,屋遭炸毁,亡失过半。”甚至吕思勉首次参与学术论争的文章也是9。缘于对下层民众的关怀,无论是读史札记,还是二部通史和四部断代史,货有关货币的币与物价始终是吕思勉论述的重要内容,如断代史《魏晋南北朝史》就用了相当篇幅论述当10时的物价,吕氏本人对这部分内容也甚是满意。吕思勉平日就留意物价与货币史材料,札记有《汉时珠玉之价》、《汉人不重黄金》、《汉武以酷法行皮币》、《皮币》、《商贾以币变易积货逐利》、《盗摩钱质取镕》、《行钞奇谈,伪钞奇技》、《印子钱》、《论金银之用》、《续论金银之用》等。写札记是治史的重要方法,既是积累资料,也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吕思勉关于中国货币史全面系统的论述,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制度史》、《吕著中国通史》二书中的货币专题部分。《中国制度史》,是20世纪20年代吕思勉在沪江大学、光华大学授课讲义基础上撰就的,初名《国故纲要》、《国故新义》,曾改为《政治经济掌故讲义》,11后经扩充,更名为《中国社会史》。1985年出版时定名为《中国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