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34个中考物理特色专题专题18斜面问题(含解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8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34个中考物理特色专题专题18斜面问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vip_133_cool 2020/2/12 文件大小:2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34个中考物理特色专题专题18斜面问题(含解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题18斜面问题以斜面为素材可以考查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可以通过实验求解物体平均速度;可以研究物体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可以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以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求解机械效率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属于初中物理重要的知识点。本文以斜面为载体,专门阐述与斜面有关的各类试题及其解析,目的是给物理教师、学生在中考复****训练过程中就如何解决斜面问题给出建设性建议。【例题1】如图所示,一物体在40N的拉力作用下,沿粗糙的斜面匀速上升,物体重为60N,斜面长为2m,高为1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60J ,若θ角增大,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增大【答案】C【解析】(1)影响动能的影响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高度,其中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分析各个能量的变化时,根据各自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将物体从低端拉到顶端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量等于重力做功;(4)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升高,故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大,因为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所以机械能增加。故A错误;,物体所受拉力与摩擦力大小不等,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Ep=W有用=Gh=60N×1m=;,若θ角增大,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减小,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减小。故D错误。【例题2】救援车工作原理如图所示,×103N时,小车A恰能匀速缓慢地沿斜面上升。已知小车A的质量为1t,斜面高为2m,斜面长为5m(不计车长、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g=10Nkg)在小车A由水平路面被拖上救援车的过程中,钢绳所做的有用功为 J,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N.【答案】2×104;80%;1×103。【解析】(1)小车质量m=1t=1000kg,其重力G=mg=1000kg×10N/kg=1×104N,钢绳做的有用功:W有用=Gh=1×104N×2m=2×104J,(2)不计车长、拉力端移动距离s=2L=2×5m=10m,拉力做的总功:W总=Fs=×103N×10m=×104J,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η==×100%=80%;(3)不计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克服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做的功为额外功,W额=W总﹣W有用=×104J﹣2×104J=5×103J,由W额=fL可得摩擦力:f===1×103N。【例题3】在“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活动中,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分别停在如图所示位置。(1)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2)小车所受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如果运动的物体在的理想情况下,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300多年前,伽利略曾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相同的推论。(3)实验中,小车在棉布、木板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则。(填“>”、“=”或“<”)【答案】(1)速度;(2)不受任何阻力;(3)>【解析】(1)实验中,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相同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是控制变量法的要求。(2)由实验现象可知,图中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滑行时,水平面粗糙程度越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任何阻力的理想情况下,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3)因小车达到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小车的动能相同,最终速度为0,小车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大小等于克服阻力做的功,故小车在棉布、木板表面上克服阻力做功相等,即W1=W2;但在木板表面滑行时间长,根据P=W/t知木板表面功率小,木板表面功率大,即则P1>P2。一、,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答案】D 解析:物体匀速下滑,受力平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即可求解,,故A错误;,故B错误;C、,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