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魏孝文帝迁都中的政治权术.doc

格式:doc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魏孝文帝迁都中的政治权术.doc

上传人:yzmchess 2011/1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魏孝文帝迁都中的政治权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魏孝文帝迁都中的政治权术
俗话说“矫枉过正”,似乎是个贬义词,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时这么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非进尺不能得寸,非矫枉不能过正。鲁讯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说你要是想在墙上开一个窗,大家都反对,让你干不成,于是你就孤注一掷地说要扒掉屋顶透气透光,反对的人就会怕了,退而求次地同意你在墙上开一个窗。所以,矫枉过正也是一种打破阻碍,推进事物改变的政治智慧,古代中国传统政治博弈中就不乏运用此种智慧的经验事例,魏孝文帝迁都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鲜卑族的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志实行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决心将都城从靠近鲜卑老家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目的是加强与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同时摆脱鲜卑守旧势力的束缚掣肘。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的起点,也是汉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但是要迁都,自然遭到了守旧贵族的反对,连鲜卑普通民众也不愿远离老家,大多抵触,不愿搬迁。反对势力可谓声势浩大,阻力非同一般。面对自上到下如此强大的反对力量,显而易见,魏孝文帝要想通过常规办法是难以跨越的,只能另辟蹊径,别出高招,如古人所云:“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于是,魏孝文帝突然提出让众人感到绝无胜算异想天开的决定:南征萧齐王朝。
魏孝文帝召集众文武大臣,布置他迁都的障眼法“南征”大事,群臣慑于皇帝的龙威,心里反对但没人敢说,这时主张改革而深受孝文帝欣赏的任城王拓跋澄憋不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孝文帝的真实意图,就事论事的反对,继而与孝文帝争辩得脸红脖粗。最后孝文帝说“各言其志,亦复何伤”便宣布散朝。孝文帝回宫后,即传召拓跋澄,将南征的目的告诉了他,并再三强调迁都的必要性。其实任城王拓跋澄本来就是力主改革的,孝文帝曾说过:“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拓跋澄了解了南征背后的意图,马上举手赞成,孝文帝对迁都有些担心:“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拓跋澄毕竟是老臣,经历丰富,劝孝文帝不必多顾虑,“民可与乐成,而不可与虑始。”他鼓励孝文帝:“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同上)。孝文帝听了倍受鼓舞,于是大张旗鼓地实施南征方案了。
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加上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南下“伐齐”。当时正逢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魏军将士走得十分艰难困苦,近一个月的时间,跌跌撞撞才来到洛阳,随行的诸多大臣都精疲力竭,叫苦不迭,恨不得一屁股坐下永不起来了。孝文帝却一身戎装,精神抖擞,见大臣们都萎靡不振了,就抓住时机下令立即出发,加快步伐,一副不灭南齐决不回头的架势。那些文武百官这时再也支持不下去了,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站马前,叩头不止,恳求皇上体恤下情,这样南征,路途还很遥远,等到了那里,别说打仗了,队伍早拖垮了,停止南征是上策啊。戏还没演完,孝文帝声色俱厉地斥责道:朕准备大事,统一天下,你们却推三阻四,不肯大力跟进,须知国有国法,军有军纪,再说东道西,执迷不悟者,朕将严加惩处!说罢,孝文帝还策马跃出人群,摆出不可阻挡、勇往直前的样子。这时,大臣们由恳求变成了一片哭声,安定王拓跋休率众臣再次上前边哭边哀求。时机到了,孝文帝便亮出迁都洛阳代替“南征”的底牌,他说,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就干脆将国都迁到洛阳,要不然兴师动众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