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12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ttteee8 2020/2/13 文件大小:1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洛阳生产力促进中心二OO二年九月一、 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一) 制造业现状(二) 制造业信息化已具备良好基础(三) “十五”需求二、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 指导思想(二) 总体目标(三) 主要任务三、 主要工作内容(一) 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二) 建立示范应用体系,促进和带动推广应用(三) 开展区域网络制造系统的应用研究,建立洛阳地区模具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四)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体系,承担共性应用技术的二次开发(五)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六) 加强制造装备数控化改造,提高数控化率四、 资金概算和筹措(一) 投资概算(二) 经费来源五、 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分析(二)社会效益分析六、 计划进度安排(一) 推进策略研究(二) 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三) 示范企业计划安排(四) 模具网络化制造(五) 共性技术二次开发(六) 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体系(七) 传统设备数控化改造(八) 推广应用(九) 总结、验收七、 主要措施(一) 、加强组织领导(二)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 、强化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建设(四) 、宣传引导(五) 、确保资金落实(六) 实施保证体系建设附表1: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现状调查附表2: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十五”规划需求调查一、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一) 制造业现状洛阳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河南省乃至全国传统制造业集中的工业基地之一。早在“一五”建设时期,洛阳就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洛阳的拖拉机、轴承、玻璃、矿山机械、铜加工材料、耐火材料等工业产品畅销全国,为国家和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洛阳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洛阳市是个工业城市,而制造业是其主要经济命脉。在全市589家限额规模企业中,制造企业就占了498家,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32家。这些规模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业(160家)、金属及非金属制品业(126家)、石化制造业(57家)、食品加工及制造业(47家)、纺织及服装制造业(28家)、医药制造业(11家)及通讯设备制造业(9家)等几大行业中。,占全部规模企业总产值的86%,%o洛阳市的规模制造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其80%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建设的。虽然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但企业的制造装备、工艺水平、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与相比,尤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对信息资源的系统开发和集成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运用电子商务的观念等方而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洛阳市几十年建设实践表明,工业兴则洛阳兴。因此,洛阳市委市政府为振兴工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的市委领导班子更是提出了建立“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提高洛阳市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促进洛阳市的经济发展,对国家中部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 制造业信息化已具备良好基础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洛阳市从“七五”到“九五”,一直作为国家、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CAD技术等)进行传统产业改造的试点城市,对CIMS各单元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内的推广应用和二次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许多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程度、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深度与广度、产品设计及加工的数字化水平等各方面,总体上处于国内先进行列。CAD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和龙头技术。洛阳市作为河南省科技厅唯一的两期CAD技术推广应用试点城市,累计投入近1亿元,完成CAD项目60余个,产生经济效益4亿多元,从事CAD应用开发人员达5000多人,机械制造业CAD技术普及率和覆盖率平均达到85%o与此同吋,根据洛阳市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发了9个实用性、通用性较强的CAD软件(如“通用及特种轴承CAD软件”、“非零传动螺旋锥齿轮CAD/CAM软件”等),为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及逐步建立本地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洛阳市不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实力。洛阳市有各类科研机构175家,常年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2万多人。其中原部属科研院所12家,大专院校5所。在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试点过程中,这些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较稳定的“产、学、研”运作机制。河南科技大学在与香港科技大学建立技术交流机制的同时,和中信重机公司联合,对十米、二十米大型车床、C改造,使每台设备增值数百万元以上。洛阳洛硬工工模数控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完成20余种数控设备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