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富好青年事迹材料"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起于斯".阮海淞,弥勒市弥阳镇章保村委会东红村人,一个朴实而勤奋的农村小子,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现代大学生的弄潮气魄,回乡创办了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龙海生态养殖场",2年后,从一个小小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成县域知名的养殖企业,把大学殿堂的创业理想变成了灿烂的现实。走出迷茫,点燃创业之火 2008年6月,24岁的阮海淞从红河学院生物专业毕业,成为了百万失业大学生中的一员。面对眼前一片空白的人生道路,该何去何从?是投身公务员考试大军?还是另辟蹊径自寻发展?阮海淞一度陷入了迷茫……目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极为重视,除了每年的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企业招聘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扶持大学生创业。而阮海淞所在的弥勒县更是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2009年云南省政府新开展的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扶持创业行动。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的浓厚氛围后,阮海淞决定打破传统就业的陈旧观念,要将自身所学的生物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回乡自主创业,做一名敢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现代大学生。一波三折,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2009年1月,阮海淞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结合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选定了创业项目——生猪养殖。然而,还未迈出创业的第一步,阮海淞就遭遇了家人的反对。阮海淞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尽管家里贫困,但还是省吃俭用、咬紧牙关供他上完大学。就是希望他能脱离土地,在城市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大学毕业后的阮海淞竟然选择回家养猪,这不是又做回农民了吗? 阮海淞是个孝顺的孩子,他很理解父母的心情,他也相信父母能理解自己。阮海淞把当前国内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局势以及自己的创业想法、创业环境,耐心的反复向父母一一道明。朴实的父母看出了儿子的远见和毅然决然,最终用无私的爱包容和理解了儿子,并竭尽所能给予了儿子最大的支持。带着父亲仅有的3000元积蓄,阮海淞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开始了市场调查,两个月的时间,阮海淞跑遍了省内的各个交易市场。当时正遇养猪高峰期回落,2008年上半年疯狂的猪价,到下半年却跌到让养猪人集体吐血的境地。但阮海淞却看到了暗藏的巨大商机。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用养殖场的建设期和母猪的饲养期刚好可以度过市场低谷并降低养殖成本,当生猪出栏的时候,又可以尽占市场回升之利,实在是一举两得。经过精心选择,阮海淞向所在的东红村村民小组承包了茶叶塘旁边原杨梅山土地作为养殖场地,租期22年,并注册了营业执照。一系列准备工作完备后,阮海淞信心百倍,开始了养殖场的基础建设。"阮海淞回家养猪了",这个消息瞬时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各种讽刺、打击、嘲笑从村子的各个角落一起袭向阮海淞,在他刚刚燃起的创业之火上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父母不理解,可以慢慢做思想工作,乡亲们不理解,难道也要一个个去解释吗?不。阮海淞暗下决心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作为现代大学生,"国考"就业不是唯一的出路,走出神圣的大学殿堂,在养猪场里,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了尽早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阮海淞全身心投入了养殖场建设。每天吃住都在猪场里,白天到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劳动,晚上工人们都睡了,他还在各个环节巡查。既要督促施工,又要购买材料,还要联系设备、选择猪种,这可忙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