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pdf

上传人:303250842 2016/2/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 ,2014收稿日期:2013-03-13;修订日期:2013-09-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99)[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作者简介:席建超(1972-),男,河南确山人,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用地格局演变及其环境效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540页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张楠(,北京100101;,北京100049)摘要: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是3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m扩展到341128m,%,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关键词: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空间演变;野三坡旅游区DOI:[1],这种快速和剧烈的发展过程,被称为乡村转型发展(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TD)[1-2]。乡村转型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具体表现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并同乡村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3]。在发达国家,这种过程与“反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过程相联系,伴随着人口由城向乡的迁移,乡村发展逐步由农业向服务业转型,并对乡村景观格局产生剧烈的影响[4],进而引起乡村人口重新分布,住宅以及乡村聚落模式的变化[5]。在发展中国家,则以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变化为源头[6],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土地利用形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