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记叙文(结构篇)【考点透视】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一篇记叙文,分几层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中间如何过渡,前后怎样照应,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属于文章的结构。好的记叙文结构应该是:层次清晰,段落分明;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开头引人入胜,结尾发人深思。“结构”一直是中考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历年中考阅卷老师反馈的情况看,考场记叙文在结构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层次不清,分段不当。表现为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更有甚者,全文只有三大段,事情的整个经过就作为文章的第二段。二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在前面不见铺垫。三是轻重不分,详略不当。表现为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匆匆收兵。四是首尾失当,影响表达。开头的问题有:入题太慢,东拉西扯,扣题不准;或者将事情的大意概括出来(后面再去具体叙述)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或者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空发议论。结尾的问题有:偏离主题,胡乱延伸;或空喊号召,强加说教;或缺少事情结局,没有结尾。【应考策略】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或人的某种感情,如《孔乙己》中的“我”、《藤野先生》中作者的爱国感情;可以是物,如《枣核》中的枣核;可以是中心事件,如《社戏》中的社戏;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详略得当。对能直接表现中心的事件或情节高潮,要放开笔墨,加以具体地叙述和描写;与表现中心有些联系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要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如鲁迅《故乡》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分段合理。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段落不可分得太细。巧妙过渡。过渡是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意思的桥梁。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当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就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来过渡。当叙述的内容由此及彼的转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起伏时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清高迂腐”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之间,就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来过渡。首尾出彩。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记叙文开头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①开门见山。如《窗》、《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最后一课》等文章的开头。②写景状物。如《七根火柴》、《离别的礼物》、《甜甜的泥土》的开头。③抒发感情。如《我的老师》、《背影》的开头。④设置悬念。如《枣核》、《离别的礼物》的开头。⑤引用诗文。如《母爱无边》一文的开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瘦弱却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的母亲”。记叙文结尾的方法也很多,常见的有:①点明主旨。如《枣核》、《社戏》、《台阶》的结尾。②升华情感。如《藤野先生》的结尾。③再现情景。如《故乡》、《背影》的结尾。④余音绕梁(即结尾意蕴丰富,留给人无穷的联想和不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