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0/2/21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少年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下简称读经教育),在全国城乡的许多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尽管这项教育活动目前还处于民间推动的阶段,学术界对此也还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但是它以其显著成效,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少年儿童的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等,使愈来愈多的老师和家长认同它,愈来愈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它。可以这样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许多少年儿童的自觉行动,并逐渐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本文拟对读经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做一初步探讨。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读经教育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等;二是优秀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三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作,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又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又如《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两千多年来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准则,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这些中华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我们提倡读经教育,就是主张在少年儿童学****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便捷、又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并取得骄人成效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二、读经教育所展示的德育意义。经典诵读有利于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经大量事实证明,其成效也是极为显著的。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的少年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活动,最初开始于我国的宝岛台湾省。1994年,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首先在青少年中开展读经活动。他主张利用13岁以前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