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公示稿)一、总则1、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17-2035年,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2、空间规划层次本版总体规划分为三个层次(1)市域:指滨州市所辖的全部行政地域,包括滨城区、沾化区、邹平县、博兴县、无棣县、惠民县和阳信县,总面积约为9600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滨城区、沾化区和北海新区(马山子镇)全域,总面积约3774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规划期内城市开发建设的集中区域边界,包括主城区和沾化城区两部分。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性质1、城市发展目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环渤海湾南岸新兴增长极。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初步成效。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环渤海湾南岸新兴增长极。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滨州。2、城市性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渤海湾南岸的新兴制造业基地,以黄河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3、中心城区城市职能主城区职能:高效生态经济的技术策源地和国家示范区;渤海湾南岸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辐射鲁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完善、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沾化城区职能:以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京津冀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完善的市域副中心;市域北部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三、市域层次规划1、全面落实省级生态保护规划要求,划定空间管制边界。全面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生态、农业、%、%、%。打造“三带”(沿黄河生态保护带、徒骇河生态带、小清河生态带)、多廊道(漳卫新河、德惠新河、马颊河、徒骇河、潮河、小清河)、多节点(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2、城镇开发边界:规划区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开发边界为300平方公里,沾化城区城市开发边界为94平方公里。3、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2020年,总人口规模为4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260万人;2035年总人口规模为4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城镇人口352万人。4、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期内构建“一核,两极,三板块,四轴带”的城镇空间格局。一核:中心城区。两极:北海新区、邹平县城两个市域次中心。三板块:都市区板块、滨海板块、邹平板块。四轴带:环渤海区域城镇发展轴、济滨东区域城镇发展轴、邹惠阳无城镇发展轴、博滨沾城镇发展轴。5、城镇等级结构:规划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主中心、市域次中心、县域中心、重要城镇、普通城镇”五个等级,以“一核两极”为骨架,构建“1,2,4,7,55”的等级体系,包括:1个市域主中心(主城区+沾化城区)、2个市域次中心(北海新区、邹平县城)、4个县域主中心(博兴、无棣、阳信、惠民县城)、7个重要城镇(魏桥镇、兴福镇、河流镇、韩店镇、碣石山镇、胡集镇和大高镇)和55个普通城镇。6、城镇等级规模:100万以上II型大城市1个,中心城区;50-100万中等城市1个,邹平县城;20-50万I型小城市4个,无棣县城、博兴县城、惠民县城、阳信县城;10-20万重点镇2个,魏桥镇、马山子镇(北海新区);5-10万I级中心镇3个,韩店镇、胡集镇、兴福镇;2-5万II级中心镇16个,1-2万一般镇12个,小于1万一般镇29个。7、产业空间布局策略:构筑“一核、八区、十二园、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区高端产业增长极。构建八片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培育贝壳堤、惠民、鹤伴山等三片生态文化产业区,培育滨海产业区,培育邹平、博兴、沾化、无棣、阳信等四片先进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十二大重点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北海经济开发区、沾化临港产业园、沾化经济开发区、无棣经济开发区、阳信经济开发区、大高空港经济园区、滨北工业园区、滨州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博兴经济开发区、邹平经济开发区、惠民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省级和区县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多处特色产业小镇。四、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1、中心城区城市规模:规划至2035年,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23万人,;沾化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7万人,。2、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至2035年,主城区形成“一核、三心、四轴、五片”的空间结构。一核:环中海综合服务中心。三心:老城综合服务中心、高铁综合服务中心、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四轴:黄河五路、渤海五路、黄河十二路、渤海十八路形成的“井”字型的城市功能聚集轴,城市的功能骨架。五片:主城区分为新城片区、老城片区、东城片区、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