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三、理清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第一段(1-4)第二段(5-17)第三段(18-20)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一片高粱地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五、初学第二段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好一个安塞腰鼓!”)2、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是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讨论后板书:场面、声响、后生、舞姿)布置作业:1、预习课文剩余部分2、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艺术板书设计:!声响后生舞姿《安塞腰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2、教材的地位、作用《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4、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