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孩子的厌学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孩子的厌学是怎样产生的?有学生的家长认真看一下,应该有一点启发。1、人天生就有认知情趣倾向,并且有爱好学习的倾向,所谓厌学都是后天教育不当的结果。每个人具体喜欢什么,这是有个体差异性的。这种倾向性的差异常常因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产生,凡符合这种认知情趣的,孩子一般都会喜欢,相反,就会厌恶,这是孩子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兴趣当然也可以后天培养,但是,真正的兴趣一定是孩子感觉到了趣味,同时自己做起来也是很擅长,才会对此有继续的投入。 2、鼓励孩子的话永远不能够少。孩子需要耐心与引导。孩子在得到赞扬的时候,兴趣就会增加,相反,孩子在某一学习领域总是受到批评与指责,他的兴趣就会索然。我小时候曾经对写毛笔字感到极大的兴趣,但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批评,就再也没有再摸过毛笔。当然,父亲是有远见的,他自己的毛笔字写得不错,但是,他说写毛笔字将来不重要了,会写字不如会写文章,会写文章不如会说话。就这样,我再也没有对写毛笔字提起过兴趣。可见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容易受到暗示。不过,也正是这样的暗示,直到现在我的字写得还是很差,但是文章与说话却慢慢地在初中时就好起来了。现在看来,老爸是对的。书法已经很难有用武之地了,除非当书法家,可是我又不是那块料。写出的文章今天用电脑敲打,见人开口说话,表达能力第一重要,当然父亲那时无论怎样也没有想到今天写东西是敲打键盘。 3、对于孩子的知识来说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最痛苦的事情了。因为,那些系统的知识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排列的,孩子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那些知识的作用也只是用来测试,却与知识本身的用处完全不相干。那些知识只是当成知识储备而存放着,想像着某一天会用上这些知识,然而,知识最有魅力的时候却是在运用的时候,特别是为解决现实难题而被运用的时候。孩子对知识的学习最有兴趣的时候就是面对一个现实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个时候去学习解决这一难题的知识,不但效果最好,而且体验最深刻,兴趣也最浓厚。 4、但是,中国的中小学都叫基础学校,所受的教育叫基础教育,知识叫基础知识,中国人对基础是如此地痴迷,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如果基础越扎实,将来的前途就越大,那么怎样理解美国的爱迪生、乔布斯、?这些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肯定是不扎实的,甚至是不够系统的。爱迪生在学校只呆了三个月,从来就没有受过系统的知识训练,乔布斯在大学只读了一个学期就退学,,还是读法律的,与他后来从事的专业毫不相干。这说明,人的发展,培养问题意识最重要,想像力比知识重要,理想、情感、态度与意志最重要,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有了问题意识,然后他才会知道需要什么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也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些知识,甚至包括寻找自己合适的合作伙伴。 5、看美国的老师上课,几乎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学校课堂。老师总是在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陌生的名词概念,这个时候老师就布置作业,查找这些名词概念的意义,这样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生成的。这个时候想不了解都不行。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这样被激发起来的。 6、我们经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我看了许多优秀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时候,那些习惯大多只是方便考试拿高分的学习习惯。比如,及时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