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kjgjsfg 2020/2/27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学》复****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5、教育功能:即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6、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的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7、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8、狭义文化:指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文学、宗教、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9、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10、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11、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2、教育目的: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1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4、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15、民办教育: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6、学制和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育目的的实施的保证。17、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18、广义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19、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课程。20、正式课程:又叫“公开课程”、“显性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这种课程许多国家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21、潜隐课程:又叫“潜在课程”、“隐形课程”、“非正式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意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的的实现。22、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我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古代的“七艺”都属于学科课程。23、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24、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5、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般包括说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部分。26、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要求,系统而简要地叙述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也称课本。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图表、注释、附录等组成。27、国家教师制度的定义:一国以法律规定和推行的教师制度的总称。这里主要指教师的资格制度、职务(职称)制度、教师聘任制度。28、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29、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30、师生关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31、狭义德育:指道德教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32、广义德育: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来说,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33、大德育:把生态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也都纳入了德育的范畴,使德育成为一个越来越广泛的概念。34、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又称品性或德性。品德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35、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它涉及道德概念及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