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底玉树——珊瑚一、珊瑚之迷——是植物?还是动物?中国民间习惯把珊瑚、珍珠、玛瑙和翡翠视为珍宝。过去外国朝贡中国历代皇帝的贡品中,珊瑚就是重要的贡品。清朝二品文武官员的制服中显眼的官戴是以珊瑚顶为标记。但是,珊瑚到底是何物?众说纷纭,我国古书《海中经》云:“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显然是把“珊瑚”当成植物了。唐代李敬著《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记载珊瑚可以药用,治疗疾病。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中曰:“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不言而喻,珊瑚像树木一样成林,而在药用时,李时珍又把珊瑚列入金石部玉类,把它当成矿物,甚至19世纪世界著名的动植物分类鼻祖林亲把珊瑚叫做植虫(Zoophyte),它是兼有动物和植物特征的“怪物”。至于民间,当成海中植物,更为盛行,什么“海柳”、“海铁树”、“海柏”等等极其普遍。由此看出,在多个世纪的时间,人们一直以为珊瑚是一种海洋植物,因为它看起来的确极像一个奇异动人的花园。它的颜色鲜艳明亮,样子又与灌木丛一般,上面甚至还有黑蛞蝓和蜗牛在寄居。直到17世纪中期,法国生物学家佩桑内尔,经历了长达10年时间的研究,才敢把他的发现——珊瑚其实是一种海洋动物公诸于世。记载他这一发现的书籍,于1752年出版。瑚的基本构造在分类上,“珊瑚”是动物,属于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idaria)]。珊瑚大多生于热带及亚热带接近陆地的海洋中,属于无脊椎腔肠动物。珊瑚的枝状体的表面,附有连续之肉,肉上多敷水螅体,称为珊瑚虫,内部由石灰质或角质构成骨骼。珊瑚虫为圆筒状,有触手八枚或多枚,触手中央有口,口与内腔中的管状食道相接,并通过这些管道进食、呼吸和排泄废物。珊瑚像水母、海葵一样,通过带有螫细胞的触手捕食,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及细小的生物,便成了它们的食物。珊瑚的种类有许多,但所有珊瑚礁的基本构成部分,是造礁珊瑚,或称为硬珊瑚水螅。它们的骨骼就像1只细小的杯,包含食道和触手。当水螅死亡,并由新生的水螅替代,遗留下来的骨骼就形成了今日的珊瑚礁。不过,珊瑚礁也不仅仅是动物新陈代谢的产品。事实上,硬珊瑚的身体有一半以上,是由植物质组成。要不是这样的话,硬珊瑚便不能产生石灰石,甚至不能够生存。经研究发现,在每个硬珊瑚的组织内,都栖生着一种极微细的虫黄藻。这些活生生的密集的虫黄藻,利用太阳能源进行光合作用,将海水化成氧气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则以虫黄藻释放出的这些元素,吸进氧气及碳水化合物作为食粮。虫黄藻在此化学作用中,活跃地引导珊瑚制造石灰石。虫黄藻因附着在珊瑚上,不仅获得了一个稳定和受保护的环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所排泄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因此,珊瑚和虫黄藻,谁缺了谁都不能生存。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所有珊瑚生命的基础。三、珊瑚的分类已知腔肠动物门约有9000余种,通常分成3个纲,即水螅虫纲(Hydrozoa),约2700种;钵水母纲(Scyphozoa),只有200余种;而珊瑚虫纲(Anthozoa)有6100多种。(如表1)但在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石珊瑚的生态特点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表2),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类。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顾名思义它们栖息在深海。已知栖息最深的记录是在阿留申海沟6296~6328m处发现阿留申对称菌杯珊。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单体为主,少数群体,且个体小,色泽单调。用拖网、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绝大多数是群体。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而在造礁石珊瑚中常见的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