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实施方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要求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制定我校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1、学生的学。2、通过学校、家长及社区间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3、加强干预措施,预防并控制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某些危险行为的发生。二、工作原则1、加强政策改革,营造支持性环境。制定健康促进的策略和规章制度;动员各部门、社区和家长参与;强化、协调健康促进组织的发展。2、开发人力资源,保证有效管理。争取各级领导对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和保持学校内外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人员的能力;改善“健康促进学校”的管理,加强指导和评估。3、强化干预活动,改变不良行为。开展一系列以学校、家长和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干预活动,降低危险因素和预防学生常见病及意外伤害的发生。4、开展监测、评价活动。加强学生常见病、意外伤害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改进获得资料途径的方法。分析学生健康发展趋势,研究和改进干预策略。三、工作内容(一)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实施“健康促进学校”的关键和前提。1、成立学校健康促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有专人负责。2、至少按每30个班级配置一名专职卫生保健人员。3、制定“健康促进学校”有关规章制度。4、学年工作计划包括健康促进内容。5、将卫生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二)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实现目标的根本,它影响着学校的行动及资源的分配。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规章制定学校内相应的规定。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小学生每天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每天不超过8小时。2、体育锻炼:学生在校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3、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学生体验。4、建立必要的学校卫生规章制度。5、制定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含免疫接种和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6、制定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合理膳食营养的规定,同时落实相应的实施措施。7、制定学生不吸烟、不酗酒等有关规定。8、有意外伤害防止措施。(三)物理环境。学校物理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设备、活动场所和学校周围的环境。1、学校的建筑和设施符合国家有关学校建筑设计的规范和学校卫生标准;教室的采光、照明应符合《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黑板无裂缝、无反光、无眩光;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厕所有足够的蹲位;卫生室达到优秀标准。2、保持学校环境清洁卫生。学校环境卫生有专人负责,有定期清扫检查制度;教学用房和宿舍整洁;校园无乱丢废弃物、无烟头、无痰迹、无乱写乱画;厕所清洁,有消毒措施;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卫生清洁等公益活动。(四)社会环境。学校的社会环境是指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三者的综合关系。1、创造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的学校环境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制定校训,并展示良好的校风;制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措施;对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2、注重学生心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不歧视学习困难和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五)社区关系。社区关系是指学校、学生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1、学校与社区。学校在开展健康促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