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秋节诗词欣赏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水调歌头》(宋)苏轼“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当代)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