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主要内容(一)数与代数数与计算:(二)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量与计量:(毫米、分米、千米、吨)、分、秒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二)空间与图形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三)统计与概率可能性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组合)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二、各单元具体介绍第一单元测量一、:毫米、分米、:吨二、、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三、,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四、具体编排(一)毫米、(毫米的认识)(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6)“毫米”的应用:、,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分米的认识)(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4)实际调查:第7题。(二)(千米的认识)(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单位的换算)(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三)(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