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文档名称:

第六章 审计模式、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ppt

格式:ppt   页数:7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六章 审计模式、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ppt

上传人:wz_198614 2014/4/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六章 审计模式、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六章审计模式、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掌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熟悉运用重要性判断的情形以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掌握审计风险的模型、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审计模式
一、定义
审计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方法的整体方式
 二、种类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1、账项导向审计(20世纪40年代末期之前)
账项导向审计是指以账项为基础,完全通过对具体账项的详细检查来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模式。
主要目的——差错防弊
主要手段——详查法为主
对象——会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
适用范围——会计事项相对不多;业务性质不复杂
缺点
第一,这种审计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
第二,即使采用有限的抽样技术,但由于对会计系统的了解不够,容易造成由于抽查原因而遗漏重大问题项目的事件;
第三,由于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交易进行的,因此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对于会计系统中的缺陷和不合理现象也很难发现,这样即使查出了技术性错误或舞弊的情况,却不能溯源追本,堵塞漏洞,避免重犯。
2、制度导向审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和评价,来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模式。
对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又包括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目的——查找内控制度的薄弱点
手段——重点审查,采取统计抽样
缺点
内控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执行人员的无意行为所产生的失效
——内控制度所处环境的改变
——员工的相互勾结所导致的失效
管理层利益的驱动所产生的失效
三、风险导向审计(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
是指以审计风险为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控制来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模式。
显著特点: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1、工作范围
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确定固有风险
内控制度扩大化,不仅包括会计控制,还包括企业经验管理的其他控制
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出具审计意见
——在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应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
2、运作过程
(1)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编制审计计划
(2)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阶段
评价内控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进行实质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