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道南一脉.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南一脉.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3/11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南一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南一脉”摘要:“道南一脉”是宋明理学由北宋到南宋的重要传承学系,亦是二程“洛学”至朱熹“闽学”之间的重要中介学脉,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本文拟就其主要代表人物:杨时、罗从彦、李侗等生平、活动及理论,探究二人的理学思想和“道南一脉”的“内圣”之学的学术特色。关键词:道南一脉;杨时;罗从彦;李侗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2-0116-03北宋初期,自胡瑗、孙复、石介推动儒学后,至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和程颐相继发展推动儒学。及至南宋,二程弟子遍及天下,广为传播二程学说,其中主要分为两线:一线是从谢上蔡传胡安国、胡五峰,这学派一度繁衍甚众,故被称为“湖湘学派”;另一线是从杨时传罗从彦、李延平,四传朱熹,称为“道南学派”。又由于朱子体系庞大,自成一家,弟子遍天下,故别开“闽学”。因此,道南一脉的代表人物,一般指杨时、罗从彦和李延平。朱子的身份特殊,他继承道南学脉而开创闽学。从理学史的角度来界定,道南学脉是上承洛学,下启闽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一、杨时自1127年,宋室南迁,洛学亦冈此往南移。二程门下弟子杨时(字中立,1053—1135),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将乐人,活动范围多在东南闽地(今福建省),后人称此一期学术为“倡道东南”。又据《宋史》及《宋元学案》记载,明道目送杨时有“吾道南矣”之叹,故自杨时至李侗之间的思想传承,后世学者称为“道南一脉”[2]。杨时与门下弟子罗从彦及再传弟子李延平,三人出生同属一郡,故时人尊为“南剑三先生”。他们的学说主要倡导理学,以弘扬洛学为宗旨。杨时在二程处所学“工夫论”特点,乃继承二程授“体验与自得”的工夫,宋朝南移后开创“体验未发”(观中)的工夫。“体验未发”的工夫论观点,即是透过修养自得方法,务求证悟天道心性为一。杨时努力倡导“体验未发”工夫,并以之传授后学。罗豫章得龟山所传,“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决心专注学问,绝意仕途。把杨时之教导进一步具体化为“静中观理”。后来同郡李延平来问学,在理论与方法上亦受罗豫章影响,潜心体验天道与心性,对“体验未发之中”作条理说明,李延平亦主要以“观中”工夫教授朱子。杨时的学师过程,先后受学于程颢、程颐。杨时从学于程颢三年,其中多次亲承程颢游学,及迟归后亦尝有书信往返。由于杨时资禀甚高,故深受明道喜爱,程颢“每言杨君会得最容易”,并曾赞杨时聪明,“是学得灵利高才”[3],能举一反三:同门好友吕与叔亦谓:“伯淳尝与杨时读了数篇,其后尽能推类以通之。”[4]杨时一生致力于传扬洛学,至于仕途,数十年虽仅当州县小官,亦安之若素[5]。其志在“明善诚身”[6],以个人成德为本位。关于此点,杨时曾自述其养气之道云:“昔尝燕休其中而以养浩,名其所居之堂,属予为记,予尝论养气之道,以谓体心气神人之所同也。气体之充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固然矣。”[7]杨时好友胡安国为杨时所撰墓志铭曰:“公天资夷旷,济以问学,充养有道,德器早成,积于中者纯粹而闳深,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闲居和乐,色笑可亲,临事裁处不动声气,与之游者,虽群居终日,嗒然不语,饮人以和而鄙薄之态白不形也。推本盂子性善之说,发明中庸大学之道,有欲知方者为指其攸趣,无所隐也。”[8]时年青时,潜心儒、道经史,努力讲学及注解儒、道二家经典:拜师二程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