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中的实际意义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现当代教育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力图从孔子的教学思想入手,探索孔子教学思想在当代教育教学上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孔子教育意义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紀,我们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我们要在这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寻找发展与出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今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所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应变能力、道德品格、跨学科知识等等都离不开人的一种自觉理性和反省学习的能力。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参考和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说;“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1)一、关注心理差异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2)“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3)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论语》(4)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三、启发式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凸显,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除了以上关于教育心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像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纵观孔子的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做法应该是:一、认同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学个体间与群体间的差异,也有学生个体内的差异,而且学生在发展阶段上也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