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第二十五章医药卫生.pdf

格式:pdf   大小:444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十五章医药卫生.pdf

上传人:755273190 2020/3/15 文件大小:4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十五章医药卫生.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十五章医药卫生第二十五章医药卫生本县多大山,盛产名药;又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但因地域广大,交通闭塞,地贫民穷,缺医少药,以致血丝虫、钩虫、疟疾、梅毒、麻风、头癣、甲状腺肿、克汀病及天花、流脑、乙脑、白喉、伤寒,猩红热、痢疾等广泛流行。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西班牙人在城关天主教堂内设“慈善医院”,是本县最早的医院。民国30年(1941年),在城关建甲等县卫生院,仅有医生6人,病床10张。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设卫生科、局,县、乡、村层层建立卫生机构,卫生队伍人数增加,医护人员的素质提高,医疗设备也不断改善。由于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甲种传染病已绝迹32年;梅毒、麻风分别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基本根除,1982年消灭了头癣病。中医药界发掘整理名老中医遗著,已有1部正式出版,4部由有关医疗杂志连载。1985年底,全县有医护人员600人,其中评定职称的341人。第一节医疗单位清以前,本县仅有走方郎中私人行医或合伙开业。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西班牙人办的“慈善医院”,主要为发展教徒服务。解放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85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单位312个(不含省、地驻县单位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内设的卫生室),其中县级5个,区级7个,乡级39个,村卫生室261个。一红军医院民国19年(1930年),在石家河乡建鄂豫皖苏区红军医院第二分院(今文化站),李明杰任院长,医生陈月珊、程朗轩、刘子风、孙世和,护士朱红清,卫生员戴玉斋、李玉彬。同时在诸佛庵镇赤卫队队部(现居民委员会隔壁)设简易药房,有工作人员3名,负责人李树生(金寨人)。药品以中药为主,多是上级分拨或没收地主药店的药品。红军家属看病免费,群众看病只收药费,不收诊金。20年,因战争需要,曾在落儿岭镇陈炳规家设红军医院,有房屋13间,设备简陋,药品不足,用盐水洗伤口,用白土布代替纱布,主要接收前线下来的伤病员。21年7月,医院随红军大队迁往霍邱。·734·第二十五章医药卫生二县属医疗单位(一)甲等县卫生院民国29年(1940年)春成立霍山县诊疗所,30年春升为甲等县卫生院,(今西大街工商银行)兼管全县医疗卫生事务,药品由省卫生处拨给,设病床10张,有医生6人。37年秋解散(二)县医院民国38年2月,县民主政府内设卫生室,有医务人员4人,1950年10月增加到7人,并改名县卫生所(今县政府水锅炉处),有临时病床。1951年4月,改名县卫生院,迁址天主教堂(今县政府招待所),有医务人员15人。1956年,改名县医院,有职工44人。1961年5月,迁城西古城畈。1968年11月,同卫生科、防疫站、保幢站合并,改名县人民医院革委会,有职工176人。1975年,防、保分出。1979年,在文盛街(人武部对门)建一幢总面积1212平方米两层楼房,各科齐备的综合门诊部。1982年,复名县医院。1985年底有职工195人,其中卫技人员140人。(三)中医院 1980年5月,城关镇医院改名城关中医院,集体所有制性质和任务均不变,承担中医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院址在北门农贸市场隔壁,门诊、病房一体。1985年初升格为县中医院,有职工28人。(四)卫生防疫站解放初期,县卫生所有专人负责防疫工作。1953年5月,县卫生院内设防保课,编制5人,主要任务是反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的细菌战。1956年4月,防保课改为公卫股,有办公室1间、仓库1间,工作人员6名,负责公共卫生管理和预防接种等工作。1956年8月,建县卫生防疫站,有工作人员12人,设在城关鼓楼街(今百货大楼后),设办公室、检验室、药库,管理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和预防接种、梅毒防治等工作。1958年秋有职工9人,房屋划拨给县卫校,站址迁到城关倪敬存家。开展公卫、食卫和感官管理、预防接种和协助省梅毒查治工作队工作。1960年增到15人,站址迁回鼓楼街,增加饮水消毒、卫生宣传、传染病报告等项工作。1968年11月撤销,15名工作人员中被关斗3人,下放3人,9人并入县医院。1969年,县卫生院成立防保组,负责分配疫苗和卫生检查等工作。1975年,从县卫生院分出,成立防疫保健站,有职工10名,在文盛街中段(电影院东侧)新建砖木结构平房两栋18间作站址,开展一般的传染病报告、疫情调查、预防接种、四病(头癣、疟疾、丝虫、钩虫)防治、妇幼卫生宣传和新法接生等工作。1976年4月,防、保分家,防疫站在新城淠源渠北新建平房5栋40间,有职工15名。设卫生、防疫、地方病、检验4组和办公室。1981年后,负责食品检验、水质定性、定量分析等工作。1984年5月,增设食品卫生、结核病防治两科。1985年有职工33人,其中医师6人,医士、检验士、护士共17人,能做多种食品、水源、空间定性、定量监测,微量检验等工作,并能承担卫生监测、疾病防治、卫生宣教、管理和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