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董福财生前事迹扎根沙漠的“樟子松”——回访“治沙英雄”题记本报6月15日刊发的人物通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四十载圆了三个梦》,在辽宁省阜新市引起强烈反响。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及辽宁省委关于“学讲话、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鼓士气、促振兴”的大学习大讨论,阜新市把学习董福财同志闪光精神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原动力。董福财走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连日来,在辽宁阜新,“治沙英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成为这座城市鼓舞时代精神、凝聚向上力量的榜样。再次踏上辽宁阜新的土地,正赶上该市举行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先进事迹报告会,其儿子董伟朴实无华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父亲没给我留下财产,却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要像她那样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告慰父亲。”学习董福财,践诺干实事。阜新人学习典型的态度,让人看到了这个转型城市的精神底蕴及以此为底色的振兴未来。“我死了,把我埋在樟子松林边”谈起与董福财交往的经历,辽宁省直机关工委驻北甸子村工作队队长张伟说:“老董和她的生活环境总让我想起‘樟子松’。”樟子松是辽西北抗风固沙中担任主角的树种,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人和树,董福财和樟子松,如此相似。董福财生前说过:“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樟子松林边。”早些年,政府部门提出北甸子村整体搬迁,董福财说不:“国家只要给政策,治沙我们自己能行!”沙里栽树难度大,村民退却,董福财说不:“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得治住这沙坨子!”和她一起栽树,村民累得不行,栽树稍有差池,董福财说不:“你这不是糊弄我,是在糊弄子孙后代呀!”这些“不”,有故土难离之情,更多的是董福财做事严谨认真,生怕村民对她的工作说“不”。她曾对村里的干部说:“咱只要把栽树的头带好了,村民就会跟着干,到那时绿树成荫,咱就是头功!”作为一名党员,董福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村民最终信服了这个“当家人”。在村民陈其华眼里,北甸子村那一片片林子,无论东西瞅、南北望还是斜着瞧,怎么看都成趟儿:“老董要求严,栽树一定要栽出规矩。”樟子松挺拔屹立。北甸子村的护林员说,即使是成片樟子松林最边缘的几棵树,也是任凭风吹沙打笔直往上长。回忆起董福财,她还说:“董福财栽的树也死,最开始成活率也就30%,但她补苗补得‘邪乎’,有时候补的树苗比新栽的还要多!”董福财把成活的樟子松当成“亲儿子”来看待。每年火灾高发季节,董福财总是第一个上山护林,特别是清明节前后,她拿起铁锹,跟在一些烧纸钱的村民后面,随时准备着把可能遗落的火星埋起来。董福财对待樟子松,有时比亲儿子还“亲”。一次,儿子董伟养的牛跑进了林地,被董福财发现了,她当时就急了,狠狠地骂了董伟一顿。这之后,为避免林子被牲畜啃食,董福财说服全村人把牛羊圈养起来,还定下封山禁牧的规矩。董福财栽活了树,树和倔强的董福财一起,迈过岁月,绿了沙坨子,白了少年头。数十载如一日,董福财用铮铮铁骨改写了北甸子村的发展过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阜新经济转型需要董福财式干部的精神,来激励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别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在亲友的印象中,董福财一心忙于村里的事,经常忘了家里。十多年前的一个雨季,大雨把董福财家里的马棚冲垮了,砸死了马,女儿几次到村部去找她